唐小兵
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成立,讓人們對于傳統的復興似乎又多了一份期待。今天的人們回憶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經常提起的是校長梅貽琦的“大學,非大樓之謂,乃大師之謂也”。
其實,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學府,除了是學術的圣地之外,還是自由民主的堡壘。這并不僅僅意味這些大學的教授是言論界倡導自由民主價值的中堅力量,他們同時倡導教授治校,學術獨立,在大學校園身體力行地建設自由而獨立的公共空間。這從今年出版的清華政治系教授浦薛鳳的回憶錄里可以管窺一二。
3冊《浦薛鳳回憶錄》從私人的角度記述了20世紀中國的諸多史實,包括浦青少年時代的成長、在北平清華的求學過程和留學生活、教師生涯以及后來的官宦生活。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其對于老清華的一些敘述。這些敘述的事情雖細微,卻可以見出老清華的真精神。比如,作為政治學系學生(后來又成為政治學系教授)的浦薛鳳在事隔多年之后。仍舊對于清華的民主性質的課程記憶猶新:“清華教育重視組織,亦即同時著重‘群育。以言課程,在中等科時即有‘議事規則一課,詳述主席、發言、提案、辯論、表決、復議等等應守之程序,此蓋民主社會中人人應知應守之公正議事規則。”民主生活自有一套規則,老清華精神的可貴就在于,她將民主規則和民主文化通過“公民課程”的方式深深鍥入青年學生的心靈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
這套民主規則若僅僅停留在課堂上的高頭講章或者特定政治場域的公開展示,那就難免成為一紙空文或民主表演。其實質性的內涵就會被磨蝕乃至掏空,最后民主僅僅成為一個口頭禪式的“好東西”而被束之高閣。老清華的魅力就在于,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自覺地將民主內化到日常生活之中。這種日常性的民主才真正具有一種向社會擴展的精神力量和示范效應。
浦薛鳳回憶其畢業的1921年5月,地處郊野的清華大學校內學生因為同情北京城內大學風潮而發生罷課,引起了其所在的辛酉年級的分裂,他同年級同學羅隆基、何浩若與聞一多等領導學生。鼓動罷課,其中尤以自稱“九載清華,三趕校長”的羅隆基最喜出風頭。其時大考臨近,校方宣布浦薛鳳所在的年級凡不參加大考的學生。不得畢業,亦即一律留級,不得出洋。到了最后關頭,浦薛鳳聯合另外兩位同學協商認為意氣用事而留級不能留學實在不值,因而取得了同年級諸多同學贊成參與大考。于是級長熊祖同召開年級會議,討論此事,爭辯激烈而長久。浦回憶其時細節說:“幸而雙方遵守民主精神,運用議會辯論程序,一切依照發言手續。表決結果,大約以2/3強數,順利通過參加大考之提案。案雖通過,但激烈反對者二三位起立表示:案雖通過,但行動仍屬個人自由,不愿大考者,自可拒絕參加。結果,仍有1/3級友拒絕應考。”
這個罷考與否的個案完整地展示了清華學生對于民主生活的理解與實踐,既服從程序民主,以多數決方式進行表決,同時又不以表決的結果強加給少數派,充分尊重少數群體的選擇自由,可以說在這個個案里,民主與自由充分地結合起來。彰顯清華精神里的自由精神、獨立人格、多元文化和寬容習慣。老清華政治學教授浦薛鳳這些細節性的回憶。在高校行政主導一切、大學像衙門、暗箱操作甚囂塵上、黨治文化無孔不入的今天,值得高校管理者、教員和學生深思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