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芳
什么樣的城市是好的?或者,到底是大都市好還是小城鎮好?這一類籠而統之、非此即彼的問題,如果有明確的答案,多半是出于個體需求或偏好的選擇。作為公共的議題,在筆者看來,則多屬于偽問題一類。但一般人的確大多會有自己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有判斷好與不好的能力。“好的城市”應該是能夠滿足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或者起碼是大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愿望的地方吧。
但社會自有其邏輯。與所有事物一樣,城市是歷史的、社會的,它還是空間的。我們能有什么樣的城市,主要不是因為我們擁有什么樣的觀念,而首先是因為我們有什么樣的社會,以及這個社會處于什么樣的演變軌道中。這樣的社會和歷史甚至也在塑造著人們的城市觀念。
在當今的中國,這意味著一種什么樣的邏輯?舉個最通俗的例子吧。人們大多不會懷疑,無論風格或規模如何,好的城市都應該首先立足于盡可能地滿足居住者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民以食為天——譬如說,買菜和賣菜。我們的城市記憶中曾經有菜農、菜販的“沿街叫賣”,今天有關“老上?!钡母鞣N民俗館、博物館中,還保留有各種曼妙的叫賣聲;還有“集市”,這其實是古往今來各國城市的基本設置,在今天世界公認的美麗的歐洲城市,我們還到處能看到街頭/廣場的各種定期、定時的農副產品貿易集市??墒?在今天我們身處的城市中,沿街叫賣聲已近于絕跡,集市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路邊攤販也成了城管的追逐對象……我們能去買菜的地方,被城市政府嚴格地規定、安排──除了超市,主要就只有“菜場”。
菜場曾是社會主義物質匱乏時期政府保障市民生活供給的制度設置。今天,菜場成了基層政府(街道、鎮)的一個經濟實體——它歸街道規劃、經營、管理,既是個民生裝置,也是一個營利單位。因為這個制度,街道在城市可以獲得理所當然的土地安排,建成后,則可以獲得所有攤位的出租收入。我們只要稍微去打聽一下,就不難知道菜場背后的利益鏈和政治法則:
居民:同樣的菜,小區里的攤販又近又便宜,但街道、居委會、城管就是不讓他們進來賣,我們只能趕到菜場去買貴的……
街頭攤販:菜場里要收攤位費的,我們外地人的攤位費還比本地人的貴……
菜場攤販:外面的攤販如果不禁止,我們這里的生意就不行了,那我們也不租攤位了……
街道:菜場是街道公司的主要產業之一,既然造了,就要經營。攤販還有礙市容、安全……
窺微見著,了解這些,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今天市民的生活需要總是那么地不見容于城市的景觀美容目標。
都市居,大不易。有些分析者傾向于繞過權力控制系統,而將“城市”本身責之為諸惡之源。那么,去小城鎮或鄉村又如何?
中國鄉村曾有自身的社會模式、生活傳統,在那樣的傳統中,市鎮是鄉村經濟生活得以自洽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今天的鄉村與市鎮,能夠自外于那些正左右著城市生活的政治的、經濟的力量及其運行邏輯嗎?事實是,這些年來,城市的法則,早已浸透到了整個社會的深處。幾年前,筆者曾間接地介入過一起市鎮菜場的動遷糾紛。這起糾紛起因于鎮政府強行關閉原處于鎮中心的老菜場而在遠離鎮中心的西部待開發地區另造大型菜場。這一行政舉措自始至終遭到了鎮上居民以及周邊農民的強烈抵制,在那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群體抗官事件的江南小鎮,竟至引得一千多人集結、與警察和城管大隊對峙的大規模抗爭事件。在這起抗爭者屢仆屢起而最終仍以鎮政府告勝的官民沖突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無論是大都市抑或小市鎮,圍繞政府壟斷經營菜場攤位的制度設置,其背后的利益背景和運行機制——變民生需求為政府商機的機制——如出一轍。而且,在這起糾紛中,小鎮的菜場遷移,被當地政府當作了拉動房地產開發的重要手段。以資本邏輯經營土地財政的政府角色,讓小鎮居民、鄉村農民同我們的大城市居民一樣,難以擺脫日常生活被地方政府意圖任意干預的命運。
唯利是圖、缺少價值理念的城市增長是可怕的,而生活者無法成為權利主體的任何城市承諾總不免是可疑的。如果一般市民沒有相應的權利和能力,按自己的愿望規劃自己的城市、建設自己的社區,甚至很少途徑去選擇或參與、影響政府或專家們的規劃,而只能生活在被公權力安排好的城市和規定好的生活中,城市,真的能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嗎?(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