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既要有穩固的君王權威,又要發展穩定的民主政體,是紅衫軍的美好愿望。然而在以“民主”名義所挑起的持續動蕩和軍事政變中,這個愿望又顯得尷尬和縹緲。
在最近兩個月里,泰國首都曼谷大街上流血不止——3月16日,紅衫軍抽集50萬毫升鮮血,潑向總理府;5月16日,政府軍把槍里的橡皮子彈改為實彈,將武力驅散集會行動作為“恢復國家法制和秩序的唯一方法”。
曾經的“和平示威”與“微笑政變”在街頭政治對決中灰飛煙滅,剩下的只是無情的子彈、石塊和鮮血。截至當地時間5月17日18時,泰國軍隊與“紅衫軍”沖突造成的死傷人數升至326人,其中死亡35人。
相持不下
曼谷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已毫無秩序可言,街面空空蕩蕩,狼藉一片。第四若瑪大道是騷亂最激烈的地點之一,卡車運來一車輪胎,像是在布置汽車賽道,事實上,這些輪胎都是紅衫軍用來焚燒堵住道路的。他們還在塑料瓶里灌滿汽油,作為自制的燃燒彈,對抗荷槍實彈的政府軍。
不管白天還是夜晚,時有槍聲和爆炸聲傳出。政府斷絕了主要示威區的水電供應,沒有人來收集垃圾。雖然街頭的移動式廁所仍能使用,但是清潔工已經不去打掃。越是缺乏電力照明,紅衫軍越是燃起熊熊火堆,以此宣告:我們還在。到處升起黑騰騰的濃煙,空氣里彌漫著嗆人的氣味。
街道的另一頭,政府軍拉起鐵絲圈,設立關卡。沙包后面,是聚精會神的狙擊手。
比起以往的對峙,這次,不管是紅衫軍還是阿披實政府,態度都顯得尤為強硬。
5月14日,“紅衫軍”領導人納塔武就結束沖突提出5點要求:政府必須立即停火、撤走軍隊、取消緊急狀態法、解散國會下議院以及阿披實總理辭職且不在看守政府中擔任職務。
阿披實在次日的電視講話中回應,“政府不能退讓。結束集會是防止災難的唯一辦法。”“我們不能讓國家繼續處在這種情景下,這些人無視法律的存在。”
16日,紅衫軍領導人又稱,如果政府停火,他們愿參加和平談判,與政府對話,前提是要由聯合國參與協調。但政府再次拒絕了這一提議。
阿披實在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信中稱:泰國當前的政治騷亂是泰國內政,任何外國機構的干涉都無益于事。同日,他宣布實施緊急狀態法的范圍再擴大5個府,即在22個府實施緊急狀態法。一些居民醒來后,發現自己的社區變成了“封鎖區”,紛紛囤積糧食以防不測。
政府發言人巴尼探17日說,政府已經做好與紅衫軍談判的準備,但后者必須以實際行動表現“真誠”,“努力使國家恢復常態”。就在當天上午9點20分左右,綽號“紅色參謀長”的紅衫軍強硬派領導人卡迪亞·薩瓦滴蓬因頭部中彈,搶救無效在醫院死亡。
與此同時,政府用擴音器、電視和手機短信等方式,向示威者發出最后警告,限其17日下午3點之前離開。軍隊的直升機在示威地點上空盤旋,散發傳單呼吁停止示威。一部分老弱婦孺選擇到寺廟避難。穿黑色制服的保安人員護送著愿意撤離的人,他們分發小袋裝的食物,以及每人100泰銖(約合3美元)。但是仍有5000多名示威者無視通牒,在原地跳舞示威。
有人擔心,即便政府軍能強行驅散曼谷的紅衫軍,但紅衫軍不會善罷甘休,很可能又在其他地區發起類似的“起義”。
進退兩難
近幾年,泰國的政治陷入了一種怪圈,選舉出來的政府只是一部分人的政府,落選的那部分人就尋求憲法途徑以外的抗爭手段。
自2006年他信下臺以來,“街頭政治”成了家常便飯。反政府人群受到各種政治力量的唆使控制,上街游行,沖擊政府,追求所謂民主,直到迫使政府倒臺——這種畸形的政治手法已經推翻了三屆短命政府。比起正常途徑,街頭政治似乎更加高效。
覺醒的草根階級與精英階層的矛盾就在這樣的怪圈中日益加劇。前者對精英階層把持大量社會資源和國家政權深感不滿,據聯合國機構的統計,在泰國,60%的人只掌握了25%的全國財富,貧富差距懸殊。
紅衫軍中,有農民,有城市中的底層勞動者,也有前總理他信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希望通過抗議享有更多的社會財富以及政治話語權。
而精英分子則安于現狀,瞧不起農民,對紅衫軍長期擾亂公共生活有頗多怨言。一項由泰國宣律實皇家大學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51.33%的受訪者支持政府派軍隊應付示威抗議活動,因為如果抗議持續,國家及經濟都可能會受到進一步損害。
2個月來,泰國支柱產業旅游業已經飽受打擊,曼谷市中心一些酒店的入住率只有20%。泰國智庫泰華農民研究中心預測,如果國內政局問題能在上半年內得到解決,政局不穩定因素可能導致全年經濟增長率減少0.5%,但如果出現最惡劣的情況,即政局動亂進一步加劇并延續到下半年,全年經濟增長率可能減少2%。
眼下,不管是紅衫軍還是政府軍,似乎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對于紅衫軍來說,繼續對抗政府軍,無異于以卵擊石;放棄抵抗,有些人擔心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坐牢。而且屢試不爽的“街頭政治”在這回開了失敗的頭,以后就很難再達到目的。
對于政府而言,如果不制止紅衫軍的活動,亂局無法收拾;另一方面,如果強力鎮壓,勢必付出更慘重的代價,既有損于泰國的國際聲譽,也可能給紅衫軍招來更多同情者。
在這樣的對峙中,沒有人是勝利者。
駐扎在抗議營地旁的醫療站內,56歲的醫護工作者杰尼(Jenny Tan)給受傷的示威者包扎傷口。想到未來局勢可能更加糟糕,她眼里含滿了淚水:“我們也為士兵們擔心。士兵們也是我們的兒子。我們是母親,父親,姐妹,兄弟。我們不希望他們中任何人死去。非常非常傷心。對泰國來說,非常非常令人痛心。”
泰王沉默
沖突爆發以來,82歲的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一直沒有明確的表態。
在位64年中,普密蓬作為不涉足政治利益的立憲制君主,利用巨大的道德威信,在泰國國內制造了團結的氣氛。他曾于1972年學生示威爆發流血沖突及1992年反軍方示威等事件當中介入調停,平定國內的不穩局勢。
朱拉隆功大學政治學教授蘇奇(SuchitBunbongkarn)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健康,那么立憲制君主的角色不是很難。但是泰國的政治體系一直不穩定,所以每當有政治危機,大家就指望國王出面。”
這次,包括紅衫軍在內的泰國民眾依舊寄希望于泰王出面調停;然而,普密蓬的態度很中立——據泰國《民族報》報道,國王和王后表示將提供資金,支付受傷平民與士兵的醫療費用,同時向死者家屬提供資金補助。
自從去年9月因肺炎入院治療以來,泰王就很少在公眾露面或發表講話。有分析家認為,泰王的影響力已經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據《紐約時報》采訪泰國民眾所稱,民間私下在討論,如果沒有了國王,未來會怎樣?不少人對于這個設想感到不安。
有些泰國人說,現在是時候讓國王的“孩子們長大來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了”。前參議員黃帕功(Jon Ungpakorn)說:“也許泰國還有人希望國王在化解危機中發揮作用,但是從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我們不能再依賴君主制解決問題了。如果我們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就必須要學會靠自己解決問題。”
泰國王室與精英階層有著密切的利益關系,王室經濟產業十分龐大,許多王室成員在泰國大企業中都有股份。以王室為中心的精英集團的勢力逐漸增長,成為保王派,其中有軍方、高級政治家等,曾在幾次政變中發揮威力。
保王派宣稱自己對國王忠誠,指責紅衫軍意圖摧毀君主立憲;但是紅衫軍則強調尊敬國王,他們要挑戰的是現行的社會制度,希望建立一個“國王在上,沒有精英階層干涉的真正民主的制度”。
既要有穩固的君王權威,又要發展穩定的民主政體,是紅衫軍的美好愿望。然而在以“民主”名義所挑起的持續動蕩和軍事政變中,這個愿望又顯得尷尬和縹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