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霞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計劃生育服務站(秦皇島066000)
人工流產術是指妊娠14周以內,因疾病、防止先天性畸形兒出生、遺傳病及非法妊娠等原因而采用人工終止妊娠的手術[1],但在臨床中有一部分受術者因個體因素 (如宮口較緊或對疼痛較敏感)給手術操作帶來一定的困難,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流并發癥,如人工流產綜合征、子宮穿孔、吸宮不全、出血等。我們近年采用山莨菪堿在人工流產術前于三陰交穴位注射以預防人工流產綜合征的發生,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9年2月-2010年1月于我站門診孕6~8周要求終止早孕的初孕婦282例,年齡18~42歲,術前常規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確診為宮內早孕,尿妊娠試驗陽性,孕期無陰道出血等異常情況,無手術禁忌證及藥物過敏史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42例與對照組140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于手術前受術者取膀胱截石位,分別于雙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后緣取三陰交穴,用一次性5mL注射器針頭垂直刺入穴位,待受術者有明顯酸、麻、脹感時,抽吸無回血后,輕輕捻動注射器,分別注入山莨菪堿0.5mg,之后常規行人工流產手術。對照組采用常規人工流產手術,術前及術中未用任何藥物。
1.3 療效標準(1)疼痛分級:1級為基本無痛,或稍感下腹墜
脹不適,表情自如;2級為輕度腹痛及牽拉痛,微汗或出汗,表情略顯痛苦;3級為疼痛明顯不能忍受,大聲呻吟,表情痛苦。(2)宮頸松弛程度:以能否無阻力一次性順利通過6號吸管為判定宮頸松弛程度的標準。(3)人工流產綜合征癥狀:兩組受術者均在手術前及手術中測量血壓、脈搏,并觀察其有無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胸悶等癥狀。人工流產綜合征評定標準[2]:①術中心率 <60次/min,或心率下降超過20次/min,并伴有上述5項癥狀中3項或3項以上者;②術中血壓降至80/60mmHg,或收縮壓下降 20mmHg以上,并伴有上述 5項癥狀中≥3項者。(4)平均出血量:出血量以量杯測量計算。
1.4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和x2檢驗。
2.1 兩組術中鎮痛效果比較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鎮痛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鎮痛效果比較 (n)
2.2 兩組宮頸松弛情況比較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的宮頸松弛例數多于對照組(P<0.01)。
2.3 兩組人工流產綜合征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人工流產綜合征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
2.4 兩組平均出血量比較見表2。兩組平均出血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兩組流產效果比較 n(%)
子宮屬于盆腔器官,除接受植物性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支配以外,還有豐富的感覺神經分布,子宮頸部的神經末梢又更為敏感。人流術中,由于子宮頸被牽拉、擴張以及負壓、刮匙對宮壁的影響,從而刺激了分布在這些區域的神經末梢,而出現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胸悶等人工流產綜合征癥狀。絕大部分孕婦通過神經系統的自身調節,能夠耐受人流術中的這些機械刺激,但也有少數孕婦由于植物神經穩定性較差,迷走神經自身反射增強,使體內釋放出大量的乙酰膽堿,促使冠狀動脈痙攣,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臟排血量減少,從而出現了上述一系列的表現。
山莨菪堿為M膽堿阻滯劑,有抑制迷走神經反射,解除內臟平滑肌痙攣、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和鎮痛作用,并有副作用較少、毒性較低、解痙作用選擇性高的優點[3]。本文采用術前三陰交穴位注射山莨菪堿,可使子宮平滑肌和宮頸平滑肌松弛及明顯鎮痛,極大地減輕了人流術中由于擴宮及吸宮刺激所致的疼痛。
中醫學認為,人工流產所致疼痛,屬氣血逆亂、經脈閉阻而表現出腹痛、嘔惡,甚至厥脫[4]。根據中醫經絡原理,三陰交穴屬足太陽脾經,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三經交會穴,主婦科病中的疼痛,“死胎陰交不可緩”、“陰交入針下胎衣”[5]。針刺三陰交穴位,對松弛宮頸管及促進宮腔內容物的排出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穴位注射三陰交穴,激活了神經-體液這一中心環節,由此改變了機體原有的機能狀態,提高了痛閾和耐痛閾,減弱了疼痛反應,增強了循環、消化、免疫等重要生命系統的適應調節能力和防御修復能力,從而表現為具有一定限度的鎮痛、抗內臟牽拉反應,促進術后恢復等重要作用。
研究發現,穴位注射藥物常能取得獨特療效,效果接近甚至超過了靜脈給藥[6]。選擇在人工流產術前行三陰交穴位注射山莨菪堿,明顯提高藥物對子宮及宮頸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并增強鎮痛作用,同時加強了調節神經系統和消化功能的作用,阻礙神經沖動的傳導,從而使受術者痛覺減弱或消失,宮頸松弛,有效阻止了人流綜合征的發生。筆者認為山莨菪堿三陰交穴位注射在人工流產術中能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軟化宮頸,有效地防治人工流產綜合征,操作簡便、安全、副作用少,易于推廣應用。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8-400.
[2]王淑貞.婦產科理論與實踐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864-865.
[3]現代臨床治療藥物大全編委會.現代臨床治療藥物大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381-382.
[4]李妹清,劉文娟.穴位按摩在預防初孕者人工流產綜合征中的作用[J]. 深圳: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8(4):256-257.
[5]李鼎.經絡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35-36.
[6]徐斌,王香,王玲玲.穴位注射療法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