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華 張 衡
河南省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洛陽471002)
強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病因不明的以骶髂關節和脊柱慢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見癥狀為腰背僵硬、疼痛,活動后可減輕或緩解;嚴重者可發生脊柱強直、畸形以至嚴重功能受損。我院自2003年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難治性強直性脊柱炎31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03年1月-2009年3月風濕科門診及住院確診AS患者62例,均為男性,西醫診斷符合文獻[1]標準,西醫治療(包括非甾類抗炎止痛藥、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無效者,并符合6項納入標準:BASDAI(Bath強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動性指數)>4,全身和脊柱痛Likert四級積分 >2分,晨僵時間 >30min,血沉(ESR)>28mm/h(魏氏法)和C反應蛋白(CRP)高于正常值。中醫辨證屬肝腎不足。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1例,年齡26~61歲,平均(31.00±5.12)歲;病程2~35年,平均(6.10±3.05)年;HLA-B27陽性27例。對照組31例,年齡25~59歲,平均 (32.10±7.10)歲;病程2~37年,平均(7.02±8.18)年;HLA-B27陽性26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口服沙利度胺片,初始劑量為每日50mg,晚間睡前服,然后每隔1周增加50mg,直至每日150mg,晚間睡前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圣愈康藥酒(鹿角膠、龜板膠、杜仲、狗脊、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肉、透骨草、制馬錢子、三七、南星、牛膝等泡入56°白酒中30d,過濾沉淀蒸餾酒精后制得含酒精30°藥酒,由本院制劑室提供),初服每次10mL,早晚飯后服,1周后每次口服20mL,早晚飯服。兩組均治療6個月。正在服用非甾體抗炎止痛藥物者可以繼續服用,但劑量不再增加。兩組各有2例正在服用潑尼松者以雙氯芬酸鈉緩釋片代替,每日0.1g。
1.3 觀察項目兩組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6個月測如下9個主要療效指標:BASDAI,BASFI(Bath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晨僵時間,全身和脊柱疼痛Likert 4級積分,患者和醫生的總體評價積分,ESR和CRP;并作胸部擴張度、指地距、枕墻距、Schober實驗。另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大便隱血。
1.4 療效標準根據AS國際評估小組 (ASAS)的ASAS 20病情改善標準[3]進行總體療效評價,分臨床緩解、顯效、有效、無效4級。
1.5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和Ridit分析。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指標比較見表2。治療后兩組病情活動主要指標評分均有顯著降低(P<0.05或0.01),而治療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指標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P <0.01
項 目BASDAI指數(mm)BASFI指數(mm)脊柱痛(mm)全身痛(mm)晨僵時間(min)患者總體評分(mm)醫生總體評分(mm)ESR(mm/h)CRP(mg/L)治療組(n=31) 對照組(n=31)治療前70±20 66±17 72±14 57±20 105±68 69±27 69±14 62±30 13±15治療后24 ±17**△28 ±12**△16 ±13**△11 ±8**△15 ±16**△△21 ±11**△20 ±9**△24 ±21**△5±6*治療前71±19 67±18 70±18 60±19 103±68 73±17 70±13 56±26 9±16治療后34±23**39±24**25±23**17±15**31±35**37±20**34±20**36±19**5±10*
2.3 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不良反應7例,均為在治療初期出現輕度嗜睡、口干、身困,持續治療3周后癥狀均消失。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13例,治療初期出現輕度嗜睡、口干、身困10例,持續治療3周后癥狀均消失;2例治療初期出現輕度便秘,2周后消失;1例在治療3個月時出現間斷左足趾麻木,當時建議患者停止治療,患者因療效較好不愿停藥,1周后癥狀消失未再出現。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P<0.05)。
AS是一與遺傳、免疫相關的慢性炎性疾病。腫瘤壞死因子(TNF)-α參與了AS的發病。沙利度胺可有效抑制TNF-α的生成,影響炎癥組織的白細胞外滲,抑制炎癥反應,因而具有較好的抗炎和免疫調節功能,成為近年來治療風濕類疾病特別是AS的一種日益受到關注的藥物[4-5]。但目前尚無統一治療劑量標準,一般認為治療AS小劑量即可,不同于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劑量[5]。不良反應主要有與劑量相關的晨起困倦感、口干及便秘,部分患者可出現中性白細胞減少或外周神經損害。本藥最大的副作用是影響胎兒發育,所以禁用于妊娠及有可能受孕的婦女。
AS屬中醫學“痹證”范疇,中醫對此病早有描述,如:《靈樞·經脈》指出“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督脈“循背而行于身后,為陽脈之總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督脈“貫脊屬腎”;清·《石室秘錄》云“脊背骨痛者,乃腎水衰耗,不能上涌于腦,則河車之路干澀而難行,故而作痛”。根據前賢論述,結合本病多為青年發病的特點,我們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是稟賦不足,素體虛弱,肝腎精血不足,腎督虧虛,風寒濕之邪乘虛深侵腎督,筋脈失調;其性質為本虛標實,腎督虛為本,風寒濕為標;治宜滋補肝腎、壯骨榮筋。肝腎同源,補腎亦能養肝,榮筋且能祛寒、化濕、散風,促使風寒濕三氣之邪外出。圣愈康藥酒中鹿角膠、龜板膠、杜仲、狗脊、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肉、牛膝補肝益腎,填精益髓,壯骨榮筋,充通督脈;透骨草、制馬錢子、三七、制南星可搜剔深侵筋骨之寒、濕、痰、血之瘀阻而榮筋;白酒可散寒通陽,引諸藥通達病所,故腎督充、寒濕去、沉疴起。
本研究采用中醫辨病、辨證用藥與沙利度胺聯合的方法治療難治性AS,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優于對照組。中西醫結合治療難治性AS,其發揮協同作用的機制尚不明確,其對人體免疫功能、致炎因子等方面的作用機制也不明確,將兩者的優勢進行有機的結合和互補,為我們研究難治性AS的治療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1]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65.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3]Anderson JJ, Baron G, van der Heijde D, et al.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sessment group preliminary definition of shortterm improv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rthritis Rheum,2001,44(12):1876.
[4]黃烽,古潔若,趙偉,等.反應停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2,6(5):309-315.
[5]王炎焱,黃烽,張莉蕓.沙利度胺治療風濕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4,8(12):75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