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輝 楊麗霞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中醫院(深圳518034)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在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纖維環膨出或破裂、髓核突出以致相應神經根受累的一種病癥,以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經痛為其主要臨床特征。筆者采用牽引結合麥肯基力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7年9月-2009年12月深圳市福田區中醫院門診及住院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診斷參照文獻[1-2]執行。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20~62歲,平均41.80歲;病程3d至2年,平均(7.16±2.97)月;影像學檢查示突出部位于L3/4者3例,L4/5者32例,L5/S1者25例;一側突出者55例,中央突出者5例。對照組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22~64歲,平均39.20歲;病程5d至2年,平均(7.24±3.35)月;影像學檢查示突出部位于L3/4者5例,L4/5者29例,L5/S1者26例;一側突出者53例,中央突出者7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1)腰椎牽引,患者取屈髖屈膝位仰臥于全自動微電腦控制牽引床,固定胸部和骨盆,間歇牽引,牽60s,歇10s,首次牽引力為體質量的50%,以后酌情逐日增大牽引力量,增至體質量的
80% ,每次 30min,每日 1 次。(2)麥肯基療法[3]。牽引結束,囑患者屈髖屈膝休息30~60min后接受Mckenzie療法。伸展程序為患者俯臥于治療床,雙上肢放于軀干兩側,頭轉向一側;以雙上肢逐步支撐起上半身至最大幅度,骨盆和雙下肢貼于床面,作腰部的反復伸展運動,重復伸展10遍;俯臥于治療床上,將床頭、尾兩端逐漸調節伸起,使患者在可耐受的前提下完成身體呈“V”字形的被動持續伸展。一般每抬高2寸持續5~10min,達到最大伸展程序,保持10min。以出現“向心”現象為佳。如未發生向心化或無疼痛減輕,應用單側治療技術。對有脊柱側彎的患者應先矯正側方移位,然后再進行腰部的伸展,部分患者要行伸展手法或伸展位旋轉手法。對于神經根粘連的患者應先通過屈曲程序牽伸粘連,再以伸展程序預防間盤移位復發。屈曲程序為患者仰臥,屈髖屈膝,雙手抱膝使之盡可能地接近胸部,重復屈曲4~6次。治療期間應臥平板床休息,離床時可帶腰圍,保持腰椎伸展狀態,盡量減少腰椎屈曲活動次數或減輕彎腰的幅度,維持正確坐姿,每日1次。對照組采用常規腰椎牽引,每次30min,每日1次。兩組均以7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周。
1.3 療效觀察疼痛評分采用疼痛視覺模擬定級評分 (VAS),治療前后由專人負責記錄。療效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擬定。治愈:腰腿痛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達70°以上,跟、膝腱反射正常,能恢復原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直腿抬高試驗有進步,能從事較輕工作。未愈:治療后腰腿痛癥狀,直腿抬高試驗,跟、膝腱反射均未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x2檢驗和 t檢驗。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結果示兩組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而治療組下降程度大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治療后1.51±1.23*△1.91±1.10*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60 60治療前8.60±1.31 8.91±1.24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絕大多數可經非手術療法治愈或緩解。牽引是目前國內外廣泛應用的療法,被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癥首選治療方法,可使80%以上患者獲得臨床緩解及治愈[5]。其作用機理是通過對抗拉力作用使椎間隙增寬,增大椎間孔以及產生負壓吸引作用,降低椎間盤內壓,使髓核不同程度地回納或改變與神經根的相對位置;還可以恢復脊柱生理彎曲,解除周圍韌帶的軟組織痙攣,緩解肌肉緊張,調節力學平衡,從而部分解除突出部位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而使腰腿疼痛緩解或消失。
在脊柱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髓核位置變化 (即移動)與椎間盤病變的關系密切;屈曲位是造成椎間盤病變最常見的原因,反復的屈曲易引起髓核向后移動,導致纖維環內層裂隙、椎間盤膨出、纖維環撕裂等一系列病理變化[6]。對于椎間盤向后方移位的間盤移位綜合征的治療使用伸展原則,出現神經根粘連時配合屈曲原則,治療過程中強調出現向心化現象。通過反復的腰部伸展,產生椎間盤和神經根的相對移位,減輕髓核移位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松解椎間盤與神經根之間的粘連,緩解或解除疼痛,鞏固了牽引的治療效果。另外,麥肯基療法的一大特色是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患者自我運動-即自我治療,打破了傳統的被動接受醫師治療模式,變被動為主動,反復的腰部伸展或屈曲,減少或避免腰部彎曲,維持腰段前凸,不僅改善了腰椎的活動度,而且增加了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強了脊柱的穩定性,維持了腰部的動態平衡,還可以預防腰腿痛的復發。麥肯基療法將治療和預防緊密結合,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模式。
總之,牽引結合麥肯基力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操作簡便,實用性強,臨床療效確切。
[1]徐軍.麥肯基力學診斷治療技術(續二):麥肯基力學診斷治療技術的特征性內容[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8):2672-2674.
[2]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6-237.
[3]徐軍.麥肯基力學診斷治療技術(續四):麥肯基對下腰痛的治療方法[J]. 中國臨床康復,2003,7(2):186-187.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3.
[5]白躍宏.下腰痛臨床與康復[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0
[6]徐軍.麥肯基力學診斷治療技術(續一):對腰痛的基本觀點[J]. 中國臨床康復,2002,6(14):2029-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