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眾多名校攜手挺進災區、走進山區,把優質的教育資源播撒到山野,擴散到鄉村。
全木質結構的校舍,標準化的塑膠跑道、帶衛生間的學生宿舍、自動噴灌的消防管道……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成都市為數眾多的農村小學會如此現代化。
如果不是推行城鄉教育一體化,你很難想象,石室中學、樹德中學、第七中學這些成都市的名校能夠在彭州、崇州、都江堰、金堂等地落戶。
如果沒有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你很難想象,成都市的名校長、名教師能夠在偏遠的鄉村小學上課,而且一呆就是幾年。
四川省成都市自2004年開始推行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戰略,一下子拉近了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的距離,改變了固有的教育格局和教育形態。而其背后的“源動力”則是“全域成都”視野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幕后推手:城鄉一體化
成都市政府較早認識到城鄉二元結構所帶來的問題,他們提出了“全域成都”理念,讓1100多萬成都人來都可以享受到“市民”的待遇。
“全域成都”的理念讓整個城市迅速發展,可教育面臨的問題太多,城區學校現代化的教學樓與鄉村學校簡陋的磚瓦土坯房形成了強烈反差。硬件之外的“軟件”反差更是強烈。僅僅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是不夠的,還要在資源配置、師資水平、教學質量上下功夫,實現城鄉教育真正意義上的一體發展。所有新舊難題都要在這些年全部解決,面對挑戰,成都運用“四個一體”來接招。
首先是規劃一體,所有學校全部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之中。山區小學搬下山,集中辦學,方便孩子們上學;初中進鎮,高中進城。
緊接著是標準一體的跟進,城鄉學校建設標準、公用經費標準、質量和評估標準進行統一。市、縣兩級財政投入14.5億元,全面完成410所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任務。
接下來迅速展開配置一體。教師資源向農村傾斜,每年從城區學校選派教師到農村定期服務,并將在農村任教一年以上作為晉升高級職稱的必要條件。組織骨干教師送教下鄉,農村骨干教師進城跟崗培訓。
重點強化管理一體。通過一體化管理,提升農村學校的“軟實力”,增強農村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在“全域成都”范圍內,每個中小學校長和教師都有交流和輪換的機會,市里每年選派100名城鎮學校的校長到農村學校任職,為期3年。成都市財政設立專項經費,對這些校長每人每年獎勵1萬元。與此同時,對70%的農村中小學校長進行系統培訓。
而在此基礎之上,成都市的另一個創新是對教師實行““無校籍管理”。教師全部由單位人變成系統人,統一聘任、統一管理人事、工資,統一配置師資,本區域內可以無障礙流動。如此一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師資流動的長效機制得以搭建,實現了教育人力資源的城鄉合理分布。
傳播星火:名校集團化
成都市的名校基本上集中在幾個主城區,小學有“五朵金花”,中學有“四大王牌”。成都市教育局的領導認為,要把名校的大門打開,要將這些資源覆蓋到最邊遠的農村地區。在政府的強力推進下,名校放下了架子,主動走出校園,承擔起了“傳播火種”的重任。
石室中學王明憲校長帶領管理團隊和骨干教師進駐彭州市白馬中學。起初只是建立了一種幫扶關系,名師講幾節課就走了,一批完成任務,再換一批。
王校長覺得這種“蜻蜓點水”式的支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改變薄弱學校是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在辦學理念、管理方式、教學方法、教師培訓等方面下功夫。
為了改變,他將白馬中學納入了石室教育集團,更名為石室白馬中學,并派自己的助手到白馬中學當校長。如此一來,雙方就成“一家子”了,兩所中學的教研活動、教學要求、教學檢測、學生管理也就統一起來了。
王校長還是覺得“不過癮”,他要讓彭州市更多的學校分享石室的資源。他將石室白馬中學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向彭州市所有學校的老師開放,誰都可以派人來聽課。王校長將自己的使命定位為:辦好一所學校,輻射一個地區,鍛煉一支隊伍,探索一種模式。
彭州市一位農村教師對記者說,幾年前,進名校的大門都要被人家盤問半天,更不敢奢求去聽一堂課。現在,名校的教師主動上門來了,這樣的陣勢從來沒有見過。
從政府強力推進,到名校自覺擔責,成都的名校已經步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目前,成都市18個義務教育名校集團、6個優質學前教育集團,3個普高優質教育集團,8個專業職教集團,都擔當了教育均衡發展的急先鋒,他們邁進新興的工業園區,挺進災區,走進山區,把優質教育資源播撒到山野,擴散到鄉村。
強弱聯姻:一對一捆綁
除跨區、縣的遠距離結對外及合并外,成都市還有很多近距離的“聯姻”。其中實施較早、力度較大的成功范例就是武侯區“一對一捆綁發展”模式。
武侯區將農村12所農村小學與12所城區名校一對一捆綁結隊,組成12個“城鄉教育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不是形式上的結合,而是真正融為一體,實行“一個法人代表,一套領導班子,兩個法人單位,獨立核算,獨立核編”的新體制。城市小學校長任這個“共同體”的校長,原農村小學校長任副校長。
這樣的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會不會拉高就低、削峰平谷,影響城市學校的發展速度?武候區教育局局長雷福民認為,應當發揮城區學校的輻射作用,讓“先發展起來”的城區學校,用先進的經驗帶動農村小學的發展,以此來激活薄弱學校的競爭活力,達到強的更強,弱的漸強,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雷局長認為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平均發展,各自還要有特色。兩校如果完全融合在一起,農村的教師可能會下崗,要給農村小學的教師發展的機會。所以,在評職稱和經費使用上,分別開來,互不擠占。人流和物流只能是城市向農村學校流,而不能逆向流動。
除此之外,政府也搭建了一條讓城鄉學校教師行走自如的通道。12所“聯體”的城鄉學校也制定了教師互派、交流和學習計劃。城市學校搞專題培訓,都要請農村小學的教師參加。武侯區還運用遠程教育的網絡視頻技術,實現了城鄉學校的“零距離”對接。
武侯區“一對一捆綁發展”的模式迅速在成都市推廣。市里選出100所較好的學校與100所基礎較弱的學校深度結對,采取“一對一”對口支援形式,強校弱校聯手實行“捆綁發展”。成都市試圖通過這種跨區域的帶動和幫扶,將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出去,整體提升農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又保留了農村教育的鄉村特色,發揮農村教育的生態優勢和本土知識優勢,為城市教育提供發展的動力和空間。這樣的變化所產生的效益是長期的。
造峰填谷:成都經驗啟示錄
教育均衡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改變師資薄弱的學校,不僅是在硬件上達標就是“均衡”了,只有理念和行為習慣上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而名校扶持弱校,不僅要輸出品牌,還要品牌再造。
成都的實踐表明,均衡不是平均,一體化不是一樣化,標準化不是模具化。而成都市各區(市)縣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一體化推進模式,破解了城鄉教育發展的諸多難題。
更為重要的是,名校在扶持弱校的過程中,沒有“削峰填谷”,稀釋名校的資源,而是既“造峰”、又“填谷”。既增強品牌學校的示范性和輻射力,又提升城郊學校的辦學水平,城鄉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實現區域教育的整體推進。
成都市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從個別區縣的探索,到“全域成都”范圍推進,逐步化解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的難題。日前,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就“城鄉教育一體化政策滿意度”對該市1840戶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98.2%的市民對這項改革表示“贊同”,85.11%的市民對成都當前的教育現狀表示滿意。由此看來,任何以解決民生為本的改革,自始至終都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的。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