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余“無中生有”,讓更多先天不足的中西部內陸小城,看到了創造奇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希望,激蕩著所有中西部城市決策者的敏感神經。“新余奇跡”背后,釋放出來的是什么樣的經濟張力?
從企業注冊到赴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需要多長時間?從一個企業壯大為一個產業板塊,需要幾年時間?
地處贛西的新余,用一種旋風般的速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005年7月,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在贛西小城新余注冊成立;2007年6月,賽維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是江西有史以來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企業,創造了1年建成投產、2年在國外上市的“賽維神話”;2008年8月,賽維成長為全球產能最大的光伏企業。
按照規劃,到2015年,新余將鍛造出3個世界級新能源產業基地——世界最大光伏產業基地、世界最大永磁風力發電機基地、世界最大螺桿膨脹發電機基地。江西省確立的2010年三個“千億元工程”中,就有兩個落在只有110萬人的小城新余。
LDK是賽維公司的英文名,意思是“超越光速”。誠如所愿,公司以超光速般發展,同時帶動新余這座曾經安靜而緩慢的贛西小城,改變了城市的節奏。
1月22日,全國第一個以新能源產業為核心的“國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在新余正式啟動,同一天,賽維公司董事長彭小峰捧起“2009長江年度人物獎”的獎杯。一個人與一座城,演繹著同樣的財富傳奇。其背后,是早已在政界傳為美談的“新余奇跡”、“新余現象”、“新余經驗”等一系列炫目的詞匯,以及由此引發的沖擊波。
新余“無中生有”,讓更多先天不足的中西部內陸小城,看到了創造奇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希望,激蕩著所有中西部城市決策者的敏感神經。
那么,沒有突出的資源、區位或政策優勢的新余,是怎樣實現令人驚嘆的轉型提升的?“太陽能之城”為什么是新余?
這一切,都要從彭小峰與汪德和的一次富有戲劇性的相識過程開始說起。
天定的“金玉良緣”
是新余造就了賽維,還是賽維提升了新余?
講述起當初的決策,時任新余市委書記汪德和認為,新余與賽維是“緣分天定”,兩者是在一個最佳的時候相識、相知并相融,鑄就了一對“金玉良緣”。
彭小峰是江西安福人,在蘇州創業成功,創辦了中國最大的勞保用品生產企業——柳新實業集團。2003年彭小峰到歐洲出差時聽到人們到處都在討論可再生能源。憑著商人的敏銳性,彭小峰開始全面、系統地考察可再生能源,希望從中找到商機。經過深入研究后,彭小峰認為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成為未來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之一。沿著這條產業鏈深入考察下去,彭小峰眼睛一亮。
彭小峰的最初計劃是,把勞保產品的生產轉移到內陸地區的江蘇宿遷和江西新余的兩個新建工業園內,而把太陽能硅片生產放在蘇州。蘇州的半導體人才眾多,融資渠道也十分暢通,而這些優勢新余則沒有。
但是,讓彭小峰陷入絕望的是蘇州的電力供應。2004年時,正值長三角電荒,彭小峰的勞保工廠每周忍受“開四停三”的折磨。蘇州無法保證24小時供電,這對耗電量大的硅片企業來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由此,彭小峰必須尋找新的投資地。
2005年5月,彭小峰到江西新余視察他的勞保產品工業園時,在一次宴會上,時任新余市市長汪德和得知彭小峰有意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
談起太陽能產業,汪德和并不陌生。2001年,汪德和任上饒市副市長時,就開始關注太陽能產業。他還專門趕赴上海交通大學求教,想在上饒辦太陽能生產基地。
2003年,汪德和調任新余市市長。當時的新余是名副其實的“鋼城”,在新余的大街小巷,醫院、中學乃至超市,“鋼鐵”是這個城市抹不去的印跡。
汪德和通過深入調研后在心里算了一筆賬:新余是內陸城市,以鐵路運輸為主,新鋼公司最大能做到1000萬噸產能,但新余的資源、交通、環境都將無法承載,僅僅增加的物流成本就會高達10億元。更讓人擔憂的是,一鋼獨大讓城市經濟變得很脆弱。鋼鐵占新余市工業總產值的70%,財政貢獻率高達50%以上。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如果一個支柱產業在地方GDP中的比例達到24%以上,地方經濟就隱藏著巨大危機。
2003年,新余提出了“決戰工業500億”的發展目標。然而,除了鋼鐵,什么樣的產業能承載這樣的雄心,并打破資源承載的危機?新余的決策者深知,產業結構需要調整,可怎么調整,朝什么方向改變?
恰在此時,彭小峰發展太陽能產業的設想,不僅激起了汪德和當年的夢想,也完全契合他一直在思考的產業調整思路。在獲悉信息后,汪德和迅速約彭小峰見面。
這次結緣,細節極為簡單:30分鐘談話結束后,曾潛心研究過太陽能產業的汪德和發出邀請,“就在新余吧”。
然而,彭小峰卻開出了3個條件。在當時的背景下,這3個條件是“苛刻”的:一是提供2億元資金,彌補啟動資金缺口;二是人才,提供一批技術人才;三是電力供應,多晶硅片的生產必須保證24小時全天候供電。
新余能答應這3個條件嗎?
“拿自己的烏紗帽押寶”
“一旦光伏產業的投入血本無歸,我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
每當提到當初的那場光伏產業“豪賭”,汪德和的激昂中總是露出幾分悲壯。“遇到的阻力很大,上至市政府領導下至普通市民,長期以來對鋼鐵業已形成依賴,對光伏產業感覺很陌生。”汪德和坦誠地說,“一提起太陽能,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太陽能熱水器,對這樣一個產業的發展充滿疑惑,都擔心風險很大。”
當時最關鍵的問題還是錢。2004年的新余市,全年財政收入不過18億元,可用財力不到14億元,僅僅是“吃飯財政”,到哪里去籌措2億元資金?
實際上,彭小峰對新余能否答應這3個條件也信心不足。但讓彭小峰感到意外的是,汪德和與其交談半個小時后,全部答應了。
隨后,汪德和立即向當時的新余市委主要領導請示,在市委書記辦公會上,汪德和對太陽能產業的闡述,得到了決策層的認可。同時,為了讓新余的基層干部對太陽能產業有更深的了解,專門請來上海交通大學的專家,給全市干部作報告,為他們打氣,同時也是一次解放思想的過程。江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陳新華處長告訴《決策》:“推動發展的關鍵是人,新余潛移默化地推動‘干部轉型’,培養起發展工業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2005年5月,汪德和被派往法國學習,同時,新余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對光伏產業進行全面調查和專家咨詢。誰曾想到,這次專題調研竟然歷時長達一年。而此時的彭小峰心里依然是七上八下,他專程趕往法國,再次與汪德和見面。汪德和告訴彭小峰:“放心,你全力去準備你的企業,新余的事我會安排好。”
事實證明,新余確實做到了。
當時新余整個銀行的貸款權限都沒有2億元,為湊齊這筆資金,由汪德和親自帶隊找到江西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以新余市財政作擔保,發放信托產品融資1.2億元。另外,從城市經營節余中拿出5000萬元,江西省財政廳以支持新余市財政的名義劃撥了3000萬元,再由市財政借貸給賽維。這樣2億元資金總算解決了。
對此,曾有媒體問汪德和,2億元資金的投入,萬一失敗怎么辦?您當時是怎么想的?汪德和回答說:“2億元,對新余來說不是個小數目,能否拿出2億元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將這筆巨款借給一家民營企業,一旦出現問題,我本人的政治風險極大。但是要想抓住機遇,就得冒風險!”
愛拼才會贏,這場“豪賭”光伏產業的結果出人意料。賽維在紐約證交所上市1個月后,就將2億元借款連本帶利如數歸還新余市政府。“這令很多當初反對的人十分意外。”汪德和至此才松了口氣,“這次冒險總算結束了。回望整個事情的發展,真是有意思。賽維上市前好些天,我一直睡不安穩,上市不成功肯定有風險,那我們也就只能做積極探索產業發展的犧牲品!”
“有機會,肯定有風險。但看準了,就一定要去做。”從市長到市委書記,汪德和主政新余期間,經常說這句話。
“無限風光在險峰。”登峰而回望時,驀然發現一番新天地已經打開。
不怕沒辦法,就怕沒想法
“一號工程”,這是新余對新能源產業的定位。
創建之初,汪德和每月都要到賽維現場辦公一次。新余還專門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加快光伏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光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顯然,新余是舉全市之力支持賽維做強做大,對賽維實行“全天候24小時保姆式”服務,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好事快辦。
對此,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汪玉奇對《決策》分析道:“新余的發展與良好的政務環境密不可分。新余不沿海、不靠邊,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靠什么打造投資洼地?靠什么集聚國際國內的項目、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關鍵是靠服務,靠信譽,靠環境。”賽維的裂變式增長背后,有多少人讀懂了“政府就是服務”所包含的分量?
首先就是土地問題。為配合賽維建廠,新余在20多天內就炸平了用于廠區建設的兩座山頭。市政府共拿出三萬畝土地,一萬畝做硅片,一萬畝開發硅料,一萬畝吸引配套企業生產電池組件。占地超過1千畝的“歐洲城”也拔地而起,光伏領域的海外人才將是這里的第一批居民。賽維擴建征用了大量土地,需要江西省里特批,新余市國土資源局規劃科就為賽維去省里跑用地指標和審批,江西省曾一次性特批給賽維土地指標1.5萬畝。2009年,新余市國土部門為賽維到省里報批的用地指標超過7000畝,用彭小峰的話說,“省里的用地指標基本上都給我們了!”
與土地同樣廉價且供應充足的是電力,電費約占硅片成本40%左右,工業電價為0.53元/度,而賽維能享受0.4元/度的優惠。為保證生產24小時供電,新余市贛西供電公司在短短一年里,建設了6座變電站,相當于再造了一個贛西電網。
在技術人才方面,新余市政府出面組織了三百多人來賽維面試,都是碩士以上學歷。賽維經過考核,錄用了8人,派往美國進行培訓。歸國后成為公司的一線技術骨干,如今是賽維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剛”。
此外,新余市環保局專門為賽維成立了“項目環保協調領導小組”,環保局長任組長,領導小組的每位成員都有精細分工。項目報批材料、驗收材料的各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協調、督導催辦。
引進一項技術,落戶一家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短短4年時間,新余就組建起了新能源經濟板塊的“航母編隊”。新余市市長李安澤介紹說,與“企”俱進,政府部門的“全天候保姆式服務”,進一步細化為“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名責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實施方案、一支優秀施工隊伍”的“六個一”落實機制。
同時,針對光伏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新余多渠道籌措,先后為全市光伏產業解決信貸資金超過100億元。陳新華接受《決策》采訪時認為:“在各種生產要素還不配套齊全的地區,政府的眼光、膽識,將直接決定發展的快慢優劣。‘新余現象’的本質是,地方領導只要想干事,是能干成事的!”
圍繞“新余現象”,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評論道:新余作為一個內陸工業小城,它的變化讓大家看到:高科技、先進制造業、產業升級,這些時髦的名詞不是沿海發達地區才能擁有的專利,只要有超前半步的眼光、有敢于創新的膽識,成功對內陸地區來說,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還是那句話,“不怕沒辦法,就怕沒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