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世紀的易學研究及其重要特色

2010-06-22 03:41:30劉大鈞
周易研究 2010年1期
關鍵詞:孔子研究

摘要:回顧20世紀的易學研究,其中有兩件最重要的“大事”:一是在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下,學者們用新的研究視野和歷史觀念對易學展開了全新的研究,在《周易》經傳研究、易學史研究、象數與義理研究上都取得了巨大突破;二是一些極具研究價值的易學考古文獻的發現,展現了早期易學的豐富面貌,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考量一些歷史成說,這在今后的易學研究中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今天的易學研究只有“面向易學作為經學的事實本身”,才能使源遠流長的易學文化得到真正的繼承與發揚,更好地應對時代和未來的問題。

關鍵詞:20世紀;易學;出土文獻;經學

中圖分類號:B261;B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82(2010)01-0003-10

20世紀以來,中國傳統學術和文化在西方學術文化的巨大沖擊下,中西之爭、古今之爭,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議題。時至今日,所謂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探討,也不過是這一百多年來中西古今問題的延續。哲學、宗教等原本就是屬于西方文化的概念,在這些問題上的中西爭論自然不可避免,而中國傳統獨有的學問,諸如經學、訓詁學、考據學等,也在新的時代變革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中國思想文化的根柢在儒家,儒家思想文化的命脈是經學,而在儒家五經四書的經典系統中,《周易》雄居諸經之首,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其影響深入到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偉大品格。馮友蘭先生曾說,一部《周易》就是中華文明的精神現象學。三千多年的易學文化發展史,也就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最具代表性的縮影。20世紀的易學處于中西古今之爭的巨大漩渦中,在中華文化發生整體性變革的時代,它自身也迎來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如果對20世紀的易學研究作一番回顧與總結,其中有兩件最重要的“大事”:一是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學者們打破兩千多年的傳統易學研究模式,用新的研究視野和歷史觀念對易學展開了全新的研究;二是一些極具研究價值的易學考古資料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文獻資料,展現了早期易學的豐富面貌,也解決了易學史上許多長期懸疑的問題。

第一,西方學術思想的沖擊,帶來了歷史觀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轉換,人們打破了古代易學“象數”“義理”、“漢學”“宋學”以及《易》的“經”與“緯”的研究范式,開辟出“《周易》經傳研究”、“《周易》哲學研究”、“《周易》與自然科學研究”、“易學史研究”等新的研究領域。尤以在“《周易》經傳研究”方面,以活躍于上個世紀30年代的古史辨派,最具代表性。他們除去蒙在《周易》上的神圣光環,將其視之為古籍文獻之一,從性質、年代、作者、起源等問題上進行客觀的研究。新的歷史觀念下的《周易》經傳研究,成了20世紀前半葉易學研究的核心。顧頡剛、余永梁、郭沫若、錢穆、屈萬里、李鏡池等對《周易》經傳作者及成書年代、性質進行了全新的研究與討論。其中杰出者如顧頡剛利用殷墟甲骨卜辭等出土資料,證明了卦爻辭的著作年代基本上是在西周初葉,其后的諸多研究也多是為這一觀點作補充或發展,終不能超過或推翻它。“五四”運動以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批學者開始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研究《周易》,其中如郭沫若,雖然和古史辨派一樣都將《周易》古經視作歷史史料(就時間來說,郭氏關于《周易》中殷周史的研究成果的發表要早于顧氏),但卻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揭示了殷周社會的政治社會結構和精神生產狀況。這些關于《周易》古史的研究,雖然有些論述不夠嚴謹,推斷過當,但是卻為易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論域,既大大推進了早期易學的研究,也拓展了中國上古史的研究。而與《周易》古史研究同時,以于省吾、江紹原、聞一多、高亨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展開了對《周易》經文本身的研究。這些研究不再如古人那樣把《周易》古經當作圣經寶典,而是認為其中既沒有精微淵深的玄理,也沒有進德修業的道德說教,卦爻辭都是卜筮的記錄,因此重點就在于揭示卦爻辭作為卜辭的真實含義,古代易學的象數派和義理派的研究路數都被否定掉了。這些研究雖然在今天看來從基本觀念到研究方法,都有很多值得商榷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在當時都是頗具革命性的,沖破了傳統易學經文研究的藩籬,創立了《周易》古經研究的新范式。以上所述既是20世紀前半葉易學研究的最為突出之處,也是整個20世紀《周易》古經研究的最大亮點。這些前輩們的研《易》文字,就我們所能見到的皆已收入本論文集中,此不細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探索中,由于當時所見資料的限制,對《易傳》十篇的成書年代多數學者基本界定在戰國時期。正如吳懷祺先生在《周易研究八十年》中總結近八十年來學者們在此問題上的研究說:“《易傳》寫成時間,各家說法更多,《十翼》中各部分寫作先后的順序及寫作年代,同樣眾說紛紜,一般說,《易傳》的基本部分是戰國時期的作品。”這是現代多數學者的見解。我原先也認為《易傳》主要篇章成書于戰國中期,但是隨著近年來馬王堆帛書《易傳》研究的深入,這一說法恐怕將成為問題,對此下文將有探討,茲不贅述。

《周易》一書最不同于其他經典之處在于它的象數系統。“象數”一詞,最早恐見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何益。”杜預注云:“言龜以象示,筮以數告,象數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左傳正義》釋此曰:“卜之用龜,灼以出兆,是龜以金木水火土之象而告人。筮之用蓍,揲以為卦,是蓍以陰陽蓍策之數而告人也。”因“《易》為筮卜之書”(《漢書·儒林傳》語),故“象數”之本義應出自卜筮。《系辭》云:“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周易》“義理”的出現,正是伴隨著“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而產生的。清人魏荔彤在《大易通解》中說:“《易》之義理本自象數出,未有系辭以前為無文字之《易》,則義理為體也,象數為用也;既有系辭以后,象數反為體,義理因辭而著,又為用矣。”此段文字是對《系辭》之“子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的最好解釋。《周易》古經由“象數”而產生“義理”,“義理”又經傳說中孔子所作的《易傳》而大大擴展了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正是由此根源。歷代學者治《易》均不出象數與義理兩種路數。

上面我們提到20世紀《周易》經傳的研究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象數與義理的分派,但是這并不是說在易學研究中象數與義理的研究就被否棄掉了。任何一門學術的研究都必須在歷史傳統中滋長,傳統:易學的象數與義理研究在新時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就20世紀的象數易學研究來說,既有新的研究領域的創造,也有繼承傳統的精深研究。20世紀的前期,真正精通易學這一專門之學的象數學大家,有尚秉和、徐昂、李翊灼等人,尚秉和的《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徐昂的《京氏易傳箋》《周易虞氏學》,李翊灼的《周易虞氏義箋訂》,都是繼清代乾嘉樸學大師之后最重要的漢易研究力作。另外,還有一位易

學大家,那就是能將易學、道學、佛學與儒學圓融一體,主張象數義理并重的馬一浮先生,其主要著作有《易教》上下與《觀象卮言》,二文皆收在《馬一浮集》第一冊中。因為這些都屬于專著或書中的某一章節,故不在本論文集的收錄范圍之內。但這些大家對20世紀易學研究的貢獻則是我們應該永遠銘記的。20世紀50年代前,沈瓞民對卦變說、互體說等象數學的義例源流有詳細辨析。屈萬里先生發表的《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對區分晚周與漢易體例有著重要價值。建國后,易學研究一直處于低潮,中國大陸的象數易學研究一度中斷。直到80年代中期,我在拙作《周易概論》一書中才開始正面肯定傳統的象數易學。1984年,蕭篷父先生籌劃召開了首屆國內周易學術研討會。1987年,本人籌劃召開了大陸首屆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有6個國家的200多名代表參加此次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可謂盛況空前,正是這次大會因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將國內的易學研究推向了繁榮發展的新階段。1988年,我們又組建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致力于傳統易學特別是象數易學的研究工作,同年,創辦了易學研究核心期刊《周易研究》,從而五經四書中有了唯一正式的研究專刊。二十余年來,正是憑借此一陣地,學者們奇文共賞、異義相析,紛紛著文以闡學見,大大推進了易學研究的發展。山大周易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先后出版了三輯《象數易學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象數易學研究論文,并出版了多部象數易學研究專著。經過本中心和學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傳統象數易學的研究終于又得以恢復,并不斷推向深入。與此同時,在西方自然科學的影響下,從科技的角度切人研究易學,成為了20世紀易學研究的一個新課題。易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主要是用現代科學理論和觀念,去解讀闡發易學象數學的內容,如萊布尼茲二進制與先天圖的關系問題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說易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乃是在現代自然科學思想影響下所產生的新的象數易學形式,或者說是傳統象數易學在現代的變種。這其中既涉及到《周易》象數模式和中國古代科技的關系,也涉及到用現代科技理論來解讀《周易》象數模式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前杭辛齋、沈仲濤、薛學潛、丁超五、劉子華等在《易》與自然科學領域已經進行了開創性的探討。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傳統文化熱、《周易》熱的興起,科學易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但是這些研究大都流于牽強附會,因而很快也就偃旗息鼓了。到了90年代,陸續有學者對此加以反思,《周易》對中國古代科技特別是天文學的影響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而象數易學與現代科學的掛鉤則尚是一個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傳統易學義理的研究,在20世紀因為中國哲學這一現代學科的興起,也相應的轉變為“易哲學”的研究。這一研究自20世紀初零星開始,到60年代開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來解讀《周易》經傳的思想,在《易經》反映的是樸素的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的問題上產生了爭論,也涉及到了《周易》研究方法的問題,馮友蘭、任繼愈、李景春、王明、方蠡、李鏡池、沈瓞民等學者都參加了這場關于易學研究的大討論。但是這些研究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大多脫離了易學的歷史脈絡,以貼標簽的方式,用唯物唯心的框框硬去圈定材料,可以說并沒有解讀出易哲學的要妙所在。但在這一時期也產生了一部杰出的高度哲學性的易學著作,即當代新儒學大師熊十力的《乾坤衍》,此書雖然某些觀點頗值得商榷,但其所闡發的儒家內圣外王之道的卓異慧見,則是人所公認的。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過去那種陷于唯物唯心之囹圄的研究狀況逐步得以改善,易哲學的研究開始走向深入,主要表現為兩大問題的探索。其一,是對《易經》起源——卜筮功能的哲學反思。其二,是對《周易》經傳所蘊含的價值選擇及宇宙意識進行探討。就第一個問題,瑞士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提出“共時性原理”來解釋h筮為何有某種預見性的原因,成中英則提出《易》卜筮的合理性,在于作《易》之初所凝聚的“易的經驗”。而第二個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蘇淵雷、熊十力相繼闡發了《周易》“生生之德”的問題。其后,一代詩哲方東美也建構了以大易“生生”為中心的形上學。90年代以來,生態學、生命倫理學等開始在中國大陸興起,于是學界關于易學生命哲學、易學生態哲學的研究也變得多了起來。可以說這些易哲學的研究完全超出了古代義理學的問題視域,乃是現代意識下的易哲學的新進展,當然這些研究很多不夠深入,有些涉及中西比較的問題還停留在表面。尤為重要的是,今本《系辭》之“生生之謂易”,馬王堆帛書本作“生之謂馬(易)”,而兩者在哲學內涵上有著極大不同,故《周易》以“生”為妙諦的宇宙人生哲學系統,是一個值得我們長期關注和研究的領域。

與易哲學研究相關的是易學史研究。上文談到的象數學研究和義理學研究的很多內容也都是易學史研究的領域,這里就不再重復了。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現代學科劃分的問題,大陸進行易學研究的學者主要都是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人員,而臺灣地區從事易學研究的學者多在各大學的中文系,這使得大陸易學史的研究乃至整個易學的研究籠罩在哲學的視野之下,這一方面深入了我們對傳統易學思想及其演變的認識,另一方面也遮蔽了易學作為經學的許多值得研究的領域。我們認為從兩漢至明清《周易》一直是五經之首,因而易學史的研究必須是經學視野下的易學史的研究,必須將易學置于傳統經學的學術品格和發展脈絡之中,才能充分發掘易學的精神文化內涵,照見易學在傳統文化演進中的作用,而不是僅僅限制于對易學概念內涵及其嬗變的分析。正如朱熹所云:“《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從,推之有所用,非茍為寓言也。然兩漢諸儒,必欲究其所從,則既滯泥而不通。王弼以來,直欲推其所用,則又疏略而無據。”我相信作為經學的易學史,必將能夠推進和深化經學研究的整體進步。行文至此,我們發現本文開頭所說的受西方學術思想影響,20世紀初至40年代,易學研究出現了許多新的領域和課題,形成易學西學化的研究范式,然而在經歷一個多甲子之后,隨著最近綜合國力的強盛,人們在文化上又出現了向傳統復歸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西方式的思維模式和學科建構也開始成為傳統學術研究的一種障礙了,這不正是《周易》之剝復、否泰運程機制的生動體現嗎!

第二,20世紀易學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一大批考古易學文獻的出土。這一百年來出土的易學文獻目前已基本整理完成的主要有以下五種:一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包括六十四卦經文和《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六篇傳文;二是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出土的漢簡《周易》;三是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觀出土的戰國竹簡“卜筮記錄”;四是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臺出土的秦簡《歸藏》;五是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進的戰國楚竹書《周易》。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數字卦的研究,成為《周易》研究之熱點。數字卦的研究源于甲骨、金文、陶文中由數字組成的奇字。1956年,李學勤第一次把這種奇字與《周易》的筮數聯系在一起。1978年張政娘在長春召開的古文字學術討論會上,具體地運用《系辭》中的揲蓍法來解釋周原新出土甲骨上

的記數符號,確認它們是筮數。這為數字卦的研究邁出關鍵性的一步。其后許多學者參與了數字卦的研究與討論,一直到今天,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但不可否認,數字卦已經成為易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經文在1984年公布以后,帛書《周易》研究開始成為易學研究的新熱點,張政烺、饒宗頤、于豪亮、韓仲民、李學勤、張立文、劉大鈞等學者先后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而帛書《易傳》的釋文直到90年代中期才先后發表,一經公布,便在學界引起一股研究熱潮,隨即涌現一大批研究成果,涉及到帛書《易傳》的成書年代、學派歸屬、章句訓釋、象數理論及其所反映的早期易學發展面貌等諸多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越來越認識到帛書《易傳》作為出土易學資料,不僅能夠解決許多學術史上懸而未決的問題,而且能夠極大地推動早期易學的研究走向深入,展示早期易學的豐富樣貌和廣闊的哲學文化內涵。這些都無可辯駁地說明了帛書《易傳》研究的重大學術意義和價值。我以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的出土面世,最大價值在于:它為研究失傳已一千多年的西漢今文經學提供了一份未經后人改動的寶貴文獻資料。該資料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所提供的戰國古文《易》互相印證,使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漢代今文《易》和先秦古文《易》的原貌,大大拓展了人們經學研究的視野。故而我將這些考古發現稱之為易學研究史上“石破天驚的大事”。譬如,帛書《易傳》在探索孔子與易學的關系問題及《易傳》的完備成書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與《易》的關系,是經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人們往往引《論語·述而》中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為依據,來論證孔子曾經學《易》。但也有不少人舉出《經典釋文》記載的《魯論》中“易”作“亦”的說法,又將句讀稍作變動,于是孔子的這句話就變成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先儒如歐陽修、趙汝棵、姚際恒、崔述等對孔子是否作《易傳》或者《易傳》中某些篇章是否為孔子所作,早就抱有懷疑態度,近代以來疑古風潮涌起,一些疑古過勇者紛紛以此為據,否定《易》與孔子的關系。可見,孔子是否作《易傳》乃是古今學界頗有爭議的問題。但上世紀馬王堆帛書《易傳》出土,其《要》篇詳細記載了孔子與弟子論《易》的內容,人們由此看到孔子確與《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點已不容置疑。尤為重要的是,帛書《要》篇記錄了孔子對《周易》占筮的態度和他研《易》的內容,雖然《要》篇后來失傳了,但是孔子在這篇文字中為易學奠定了研究基調,這對后人治《易》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要》篇云:

子曰:《易》,我后亓祝卜矣,我觀亓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于數,則亓為之巫,數而不迭于德,則亓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事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后乎?

在這段文字里,孔子提出了“祝卜”與“德義”的先后關系問題,顯然他把人文性的“德義”置于祈神的“祝卜”之前,并提出了“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的研《易》方法。“幽贊而達乎數”,即是《說卦》之“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明數而達乎德”,即是《說卦》之“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綜觀孔子在《要》篇中提出的研《易》新宗旨,也就是《說卦》所云“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于是孔子擔心:“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其“或以《易》乎”之疑,疑在何處?孔子之研《易》,尤其是在“筮”上,其態度與方法都與“史巫之筮”不同,“吾求其德而已”,孔子研《易》把德放在首位。他說“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這與《論語》中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是一致的。《說卦》中的“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文言》中兩處強調的“進德修業”,以及《彖傳》《象傳》《系辭》中以“求德”為宗旨的文字,也正是孔子對《易》的核心價值由“史巫之筮”向“觀亓德義”轉移與改造的具體展現。對這種研《易》新旨,孔子也感到有所不安,亦恐遭到后世的非議。“后事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就是此種心態的真實寫照。

但這種將“筮”與“德”結合在一起的解《易》方法,絕非孔子的發明,在他以前就有這樣的先例了。《左傳》襄公九年穆姜釋隨卦曰:“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于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這段以德論占的文字,與帛書《要》中所記孔子論《易》之旨相合。且穆姜所言“元亨利貞”四德的內容,與《文言》對此四字的解釋基本相同,可證孔子對穆姜此釋的高度重視。這種德性優先的精神,在《周易》卦爻辭中亦有闡發,如恒卦九三爻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既濟卦九五爻辭“東臨殺牛,不如西鄰之榆祭,實受其福”等,都是這種尚德思想的反映。

而真正系統地體現闡發“觀亓德義”的文字,應當是傳說為孔子所撰的《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文字。這些文字傳至漢代,憑借孔子之名,成為了《周易》古經的權威性解釋,稱為“十翼”。至此,《易》的研究基本上脫離了卜筮,而多以“吾求其德”的人事說之了。

孔子雖日“吾求其德”,但仍主張“幽贊而達乎數”,而且因為“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故于“史巫之筮”的研究,雖然“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但還是“與史巫同涂而殊歸”。正是由于其“歸”雖殊,其“涂(途)”卻同,故在今本“十翼”與帛書《易傳》諸篇文字中都保存了對“筮”的肯定,其中最為清楚明白的文字,則是帛書《要》中的如下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刖在席,行則在橐。……子贛日:夫子亦信亓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占,亦必從亓多者而已矣。”這就是《系辭》為什么說“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的原因。《系辭》、《說卦》及《象》文中多有議論“筮”進而肯定“筮”的文字,其源蓋本于此也。

但后世儒生還是擔心人們會因“筮”而“疑丘”,于是將“筮”與《周易》經義悄悄地分離開了。如《漢書·藝文志》將《周易》經文的訓解放在五經榜首的“凡《易》十三家”中,而其談“筮”的內容則進了“蓍龜十五家”“雜占十八家”中,被排在“歷譜”“五行”之后,地位大大地下降了。重要的是,從兩漢至明清這種分法被一代代傳承下來,只有宋代的朱熹獨具慧眼在其《周易本義》中,通過解《易》而大大提升“筮”的地位,還《周易》卜筮之書以本來面目。但因人們已相沿成習,故雖然朱熹作了努力,但亦未能使

《易》回到“幽贊而達乎數”的“象數”本義上來。

因此我們今天治《易》所說的“象數”與“義理”,其“象數”已非前文所述“龜,象也;筮,數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的“象數”,而“義理”如前所述,跟隨著孔子地位的升高,《彖》《象》《系辭》《文言》等十篇解釋《周易》經文的文字,也成為《周易》的重要內容。據今日所見的經典資料考之,至少東漢末年人們已經以卦象來解釋此十篇文字,于是《易傳》十篇的文字也統統皆由“觀象系辭”而來,這實在不能不使人生疑。

對比今、帛本《周易》經傳,今本《系辭》“易有太極”,帛書《系辭》作“易有大恒”,今本師卦上六爻“開國承家”,帛本作“啟國承家”,竹書作“啟邦丞蒙”,由此可知今本改“大恒”為“太極”、改“啟國”為“開國”,乃是避文、景二帝的名諱,帛本改“啟邦”為“啟國”是避高祖名諱,故帛《易》當抄于漢高祖之時或之后,漢文帝之前。由今、帛本《系辭》兩相對比,許多證據表明今本乃是在帛本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據此,我曾指出,《系辭》《彖》《象》《文言》等《易傳》內容可能起源較古,但今本諸篇的文字應基本修正完備于漢武帝立五經博士時或稍后。起碼今本《系辭》的完備定形,應在這個時間段內。除此之外,還有一條資料可以證明這一推斷,《史記·太史公自序》日:“太史公日:‘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文中提到要“正《易傳》”,無論此“正”字讀“整”還是讀“正”,總之是說當時的《易傳》還不夠圓滿完備,尚需司馬遷來完成“正”或“整”的工作。司馬遷同時又講到“《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可證司馬遷當時所見《易傳》中當有“五行”,這正與帛本《易傳》相同,而今本《易傳》諸篇中已無“五行”矣!司馬遷隨后又說:“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文中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并不見于今本《易傳》諸篇,而“臣弒君,子弒父”一段文字,今本《文言》中有之,但文字亦有不同。另外,如《說苑·敬慎》:“《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又說:“《易》曰:‘不損而益之,故損;自損而終,故益。”《鹽鐵論·遵道篇》:“文學引《易》曰:小人處盛位,雖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終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直至東漢,由《說文》中所引“《易》曰”之文看,仍有未收入“十翼”者。可證當時有許多釋《易》傳本,并不統一,武帝立五經博士后,《易》成為官學,人們可以由此而求取功名,為了統一取舍標準,于是這些不同的傳本都被統一成了一個完備的官方定本,此恐即司馬遷“正《易傳》”說法之由來也。如此之晚才定型的今本《易傳》諸篇(起碼是今本《系辭》傳),在當時尊經崇道的政治氣氛下,被漢人視之為“三圣”之一的孔子的手筆,因而其字字句句亦必與經文之卦爻辭相等同,亦為“觀象系辭”而來。可見,到東漢時對《易》的注釋,至少是以象解釋《易傳》的工作,就已走向歧途。

以上是筆者以出土易學文獻和傳世文獻互證來研究孔子與易學的關系及《易傳》具體修訂成書的時間。20世紀20年代時王國維先生曾說:“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由此也可見,出土文獻的研究其意義不能說不重大。隨著研究的深入,簡帛易學研究已經成為當前易學研究的制高點和新熱點,隨著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恐怕今后的經學史也將因此而改寫。

如上文所言,在《易》的核心價值由“史巫之筮”向“觀亓德義”的轉移中,后世儒生擔心人們因“筮”而“疑丘”,于是將“筮”與經義悄悄分離了。在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一書中保存下來許多漢代易學資料,其主要為東漢諸易學家所談之象數《易》文字,其中尤以馬融、茍爽、虞翻注《周易》的文字較為完備,由其注經注傳的文字以及后人的研究文字所形成的漢人象數《易》,其“象數”的涵意已經與最初的象數絕不相同矣!但因人們已相沿成習,故我們仍依漢魏以來直至明清所形成的漢人象數《易》研究內容來界定今日的象數《易》,而將占筮研究內容仍歸入“術數”集中,以從先儒之分類。而早期的“術數”與“象數”及至漢代的“方術”,其研究內容基本上相同,如前文我們引《左傳》僖公十五年中所云之“象數”,即有《漢書·藝文志》中所云“史、卜”之職的內容。考之《后漢書·方術列傳》:“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箕子之術,師曠之書,緯候之部,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及望云省氣,推處祥妖,時亦有以效于事也。”這些“方術”的內容,大多可在《史記》或《漢書·藝文志》之“術數”類中找到。而漢時的“術數”或“方術”之士,亦皆精于經學的研究。《漢書·夏侯始昌傳》云夏侯始昌“通五經,以《齊詩》《尚書》傳授”,然而又“明于陰陽,先言柏梁臺災日,至期日果災”。《漢書·京房傳》記京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卦更值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漢書·翼奉傳》云翼奉“治《齊詩》”,但又“好律歷陰陽之占”。《漢書·李尋傳》云李尋“治《尚書》”,“獨好《洪范》災異,又學天文、月令、陰陽”,李尋有言:“臣聞五行以水為本,其星玄武婺女,天地所紀,終始所生。”此說對今人解讀戰國楚簡之“大一生水”及茍爽注《易》之文“乾起于坎而終于離”,有極大啟迪。而《后漢書·方術列傳》中介紹諸方術之時,亦多有“韜含六籍”“,占天知地,與神合契,據其道德,以經王務”者。漢初田何傳《易》,有“今義”與“古義”之分,所謂“今義”即“觀亓德義”者,它“極大限度地促進了《周易》與儒家思想會通,使其詮釋在客觀上遠遠超越了《周易》本義”。而田何所傳與周王孫的“古義”,恐即所謂“史巫之筮”,亦剮孔子所云“吾百占而七十當”者,故“術數”與“方術”附《易》的內容,孟、京《易》中言災異的內容及《易緯》中的一些內容,恐皆屬漢初田何所授予周王孫的《周易》“古義”的內容。《易緯》中的《稽覽圖》《通卦驗》多講“卦氣”,足證其與盂、京之學的關系,故當時的一些著名“術數”與“方術”家皆精于《易》,蓋源本于此也。

后來“術數”之學,“患出于小人而強欲知天道者,壞大以為小,削遠以為近,是以道破碎而難知也”(《漢書·藝文志》語)。《漢書·藝文志》又于“五行家”中進一步闡述“術數”之學如何進一步“漸以相亂”:“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其法亦起于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兇,而行于世,漸以相亂。”故自漢人始,“術數之學”已“漸以相亂”,從而導致“道術破碎”矣!至清代,“術數”學

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列“數學”“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等六類,今人于“術數”的內容,大致分三類:第一是長生類,有養生術、醫藥類、氣功類、煉丹術、房中術、服食術、辟谷術等;第二是預測類,有卜筮類、易占類、雜占術、擇吉術、三式術、占夢術、測字術、堪輿術、占星術、占候術、相人術、算命術等;第三是雜類,有幻術、招魂術、禁咒術、巫蠱術等。但狹義的術數,主要指以上的第二類。

如果將古人對《周易》的研究分為“術數《周易》”和“經學《周易》”的話,那么,“術數《周易》”,在文化的演變上,既是術數的源頭,又是“經學《周易》”的源頭。所以,“經學《周易》”在今日雖主要為“中國哲學”研究的范疇,“術數”雖主要為民俗學的研究領域,但二者都無法忽視對早期“術數《周易》”的研究。有趣的是,20世紀以來,《周易》研究依舊如兩千年來的歷史選擇,“經學《周易》”、“哲學《周易》”為學者研究之正統,涌現了大量的研究論文。而“術數《周易》”的研究,雖逐步得以恢復,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筮法、風水、相法、奇門、六壬、八字命理等方面的著作付梓面世的越來越多,但統觀這類著作,仍多有“壞大以為小,削遠以為近”者,真正能對“術數”學涉流探源、采華取實者有,但為數不多。

在綜論20世紀易學研究的整體面貌之后,還需特別說明的是,1949年之后,臺灣的易學研究作為中國易學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頗為引人矚目的。高明、屈萬里、李漢三、胡自逢、程石泉、黃慶萱、高懷民、戴璉璋、徐芹庭等以《易》名家者的著述,以及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大師的有關易學論述,皆極最具代表性。陳立夫、黎凱旋等所創辦的《中華易學》雜志,張廷榮所創辦的《易學研究》雜志,包括他們的講學,對臺灣易學的普及與弘揚,都做出了特殊貢獻。

20世紀,已成歷史。研究歷史,便涉及“文獻”的問題。但是有了“文獻”并不夠,還需有健康的“文獻學意識”。特別是歷經“文革”思想真空后,人們對“文獻學意識”甚為淡漠,幾不知為何物。20世紀70至80年代的文章受“文革”影響而多和“左”的思想有關,基本無文獻參考習慣,大都是獨自抒發一已之見,且言之鑿鑿。殊不知,早在清末民初一些相關的研究,就已遠遠超過了其學術水平。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生活的步伐越來越快,整個社會透發著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在科研領域,許多研究人員難以沉下心來進行研究,尤其是發表文章的數量與評定職稱掛鉤后,大量論文源源不斷地“制造”出來。這些“高產”之作,多是將前幾年同類研究文章機械整合拼湊,形成不痛不癢之論。20世紀70至80年代的“無文獻學意識”,還有情可原。90年代,“二手文獻”泛濫,并漫延至今天,此種“偽文獻學意識”更加令人憂慮。有鑒于此,我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編纂《百年易學菁華集成》,一是對百余年的易學研究作一個回顧與總結,為下一步撰寫20世紀易學研究史作好文獻資料上的充分準備,二是對后人有關20世紀的易學研究提供文獻借鑒之便利,集中展示各專題已有之優秀成果和研究高度,消除不良的“偽文獻學意識”,以使今后易學研究在已有優良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向前發展,而不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盡管我們努力使《集成》的編選盡量精萃,但卷帙浩繁,仍難保無“偽文獻者”人選,還請讀者諒解。

史料文獻的編纂,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依時間先后順序加以編排,一是依問題分門別類地編排。據此,我們整體的編選思路是:首先,有一個宏觀的文獻目錄,盡量收集文章,以反映各個時期的研究風貌。然后,以專題為類別,集中同一專題中較好的文章。最后將各專題文章按照問題意識盡量依時間順序編排,以顯百年來該專題下各個問題的研究脈絡。因為現實操作上,存在論文收輯難易的不同,所以整體上我們試圖以“初編”、“續編”的方式加以完善。目前出版的是“初編”,依專題類別而分為八大分集,即(1)《(周易)經傳研究》,(2)《出土易學文獻研究》,(3)《象數易學研究》,(4)《(周易>哲學研究》,(5)《易學史研究》,(6)《<周易>與中國文化》,(7)《<周易>與自然科學》,(8)《<周易>與術數》。這樣的選稿和編輯過程為編輯者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但卻也大大提升了《集成》的學術含量、編選價值并為使用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0世紀易學論文的收集,是一個繼往開來的工作。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易學研究實現了由古典研究范式向現代研究范式的轉變,產生了許多具有重大意義與價值的研究成果,現在進入2l世紀已近十年,業已到了對之加以總結和反思的時候。而這一總結與反思,必須建立在對20世紀易學文獻充分把握的基礎上,必須要對這一百年的易學研究的嬗變、特征和成果有一個深入而準確的把握。希望我們這套《百年易學菁華集成》的出版,能夠為學界總結和反思20世紀的易學研究史提供一點幫助,以便在不久的將來出現一批有關20世紀易學的高水準研究著作,同時,亦為我們今后的易學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鑒和啟迪。

最后,我們對本《集成》的編纂過程在此作一個簡單回顧:上個世紀末,與我及本中心有著多年文字交誼的美國康奈爾大學著名漢學家倪策教授病逝,臨終前他將自己一生收集的易學論文復印稿及報刊剪輯稿贈送給本中心,這些稿件年代自1900年至1988年止,時間跨度近90年,尤其是上個世紀20至40年代的一些報刊文章,其報刊自身發行量不大,發行時間較短,因而這些資料本身就具有相當的文物價值,加之其作為反映上個世紀易學風貌的文獻原典資料,彌足珍貴。值本《集成》即將付梓之際謹記之以示紀念。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唯一的易學研究基地,理應對20世紀的易學研究做一次全面回顧與總結,于是本中心于2004年底決定組織人力物力,對1900年至今的海內外的全部中文易學論文資料作一次系統全面的收集、爬梳與整理。由本人擔任總主編,由中心研究人員黎馨平同志具體負責,組織人力,先編選《周易研究》學刊及“中心”所藏易學論文。2005年1月正式啟動向海內外收集、甄選稿件,臺灣學者賴貴三先生負責收集海外資料,先后參與此項工作的學者及中心研究生20余人,主要參與者有李秋麗、韓慧英、高源貴、郭永振、張克賓、高原、陳彥杰、朱瑞、馬倩倩、谷繼明、胡士潁、王天宗、楊學祥、呂相國等。該項目至2009年底結束,歷時五年整。為了保證研究內容的連續與完整,收集文章的時間為1900年到2009年。此間,我們共收集易學論文目錄約13100條,輯集到手的文章約9700多篇,已經審閱6500篇,從中甄選審定約1500篇。作為初編的內容,在選編20世紀至今這一百余年的易學成果時,我們編輯者絕不以是否符合自己的學術觀點作為文章的取舍標準,而是以反映20世紀時代巨變特點的創新性研究或繼承傳統而又有自己獨到見解的成果作為我們選稿的重要標準。由于意在留下這個時代的易學研究風貌和研究視野,對于有些早期文章或獨具特色的文章我們則是求博在先,求精次之。故這本兩千多萬字的大型論文集成,在反映上個世紀至今的易學研究風貌時,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

不一不畀,殊途同歸;

有梳有疏,歧慮共守。

此乃本人為《百年易學菁華集成》付梓出版所書賀聯,一并作為呈獻給本書的題辭。行筆至此,我回憶起20年前的一段往事:1989年冬,施維先生欲以宏大的規模與范圍收集漢魏以來的先儒易學名著,請我負責輯成一套大型文獻——《易學集成》,此后數年來不斷與我通信,以完善《選目》,此書雖因故最后未能完成,但我仍復函曰:“自古凡舉大事業者,不可無成算于胸中,亦不可太有成算于胸中。太無成算者,難以圖終;太有成算者,難以慮始……況世上哪有‘太有成算之事?故有‘乾元,萬物即可‘資始,唯‘資始之,方可行‘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偉業也。”故今日之事,正是歷史的因緣際遇,讓我們完成《百年易學菁華集成》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大文化工程,此其數乎?冥冥之中我們正是應數而以“不可無成算”但亦絕不可“太有成算”之態度,組織人力物力投入此項工作,亦應數而特邀施維先生擔任此書之總策劃,負責全面籌劃編輯出版事宜,以圓20年前之宏愿也。更為巧合的是,明年正是我山東大學建校110周年,而本《集成》所收之論文由1900至2009年其時間跨度亦為110年,故而正可將本《集成》作為奉獻給隆重校慶的賀禮,此亦數也!

誠摯感謝連戰、饒宗頤、湯一介、李學勤先生為本《集成》的付梓題辭。

凌云一笑見桃花,

三十年來始到家。

從此春風春雨后,

亂隨流水到天涯。

經歷五個春秋而完成此《集成》的2009年,正值鄙人來到山大三十周年,先儒黃山谷的這首詩,活畫出我當時的心情,故錄之以作此文之結。2010年1月于運乾書齋

責任編輯:張克賓李尚信

猜你喜歡
孔子研究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孔子的一生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你懂得|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五月天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污视频|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成人三级|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免费激情网址|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丁香婷婷激情网| 欧美在线黄|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亚洲第一色网站| AV网站中文| 99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一级毛片|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婷婷综合网|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亚洲成年人片|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福利片91|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国产爽妇精品| 成人精品亚洲| 亚洲视频黄|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黄网在线|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伊人天堂网| 亚洲永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