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鵬 程 旺
摘要:《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中國學術的各個方面都深受其影響。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內經》就是以易理為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的。在中醫學發展的早期,醫與《易》的關系尚比較隱蔽,至明代則醫與《易》的關系變得緊密而明顯了。從《內經》至明代“醫易學”的形成之間,作為金元四大家之集大成者的朱丹溪作了重要的準備性工作,本文對此略加分析。
關鍵詞:丹溪;醫理;易理
中圖分類號:B221;R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82(2010)01-0087-05
《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深受其影響。《周易》的自然哲學思想對中醫學影響尤其重大,代表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黃帝內經》就吸收了如陰陽、象數等很多易學思想。后來唐代孫思邈說過:“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但總的說來,唐以前的醫家對易學思想的運用尚屬自發而非自覺的階段。宋以后,受理學家重視易學風氣的影響,許多醫家自覺地以易理來解說醫理,特別是明代的張介賓創立“醫易學”,標志著易與醫結合的高峰。作為金元四大家之集大成者的朱丹溪雖然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但已經能夠自覺熟練地運用易理來闡明醫理,為醫易學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貢獻。根據戴良的記載,朱丹溪的醫學是“以三家之論,去其短而用其長,又復參之以太極之理,《易》、《禮記》《通書》、《正蒙》諸書之義,貫穿《內經》之旨,以尋其指歸”而形成的。這里明確提到了《易》。下面我們來分析丹溪對易學之運用。
一、以乾、金之性論天、氣
《格致余論·天氣屬金說》曰:
邵子曰:“天依地,地依天,天地自相依附。”《內經》曰:“大氣舉之也。”夫自清濁肇分,天以氣運于外而攝水,地以形居中而浮于水者也。是氣也,即天之謂也。自其無極者觀之,故曰大氣,至清、至剛、至健,屬乎金者也。非至剛,不能攝此水;非至健,不能運行無息以舉地之重;非至清,其剛健不能長上古而不老。或曰:子以天氣為屬金者,固《易》卦取象之義,何至遂以屬金言之乎?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善言大者,必有譬于小。愿明以告我。曰:天生萬物,人為貴,人形象天,可以取譬。肺主氣,外應皮毛。《內經》謂陽為外衛,非皮毛乎?此天之象也。其包裹骨肉臟腑于其中,此地之象也。血行于皮里肉腠,晝夜周流無端,此水之象也。合三者而觀,非水浮地,天攝水,地懸于中乎?圣人作《易》,取金為氣之象,厥有旨哉!
關于天地的結構,丹溪引用邵雍的觀點認為,天依附于地,地依附于天,天地互相依附。即《內經》所謂的地由“大氣舉之”。自從宇宙形成,清濁分離以來,天以氣為實質運行于宇宙之外圍,而且統攝著地外的水,地以實質形體居于宇宙之中而且浮于水上。所以“氣”就是所謂的“天”。從天的無限性來說,叫“大氣”。在《周易》乾為天。《說卦傳》曰:“乾,天也。”《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從五行說,乾,西北之卦,屬金。所以丹溪說,天“至清、至剛、至健,屬乎金者也”。正是由于天具有至剛之性才能攝水;有至健之性,才能運行無息以舉地之重;有至清之性,其剛健才能長于上古而不老。在根據易理對天地宇宙的結構功能做了分析后,丹溪又以人體的結構功能為喻進一步來闡明天地宇宙的結構功能。因為天為廣大的宇宙,是人難以經驗的事物,關于天的論說,必須以人能夠經驗的事物為喻,才能使人明白。所謂“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善言大者,必有譬于小”。我們知道,古人有天人合一,天人一體的觀念。這種思想在今天熟悉科學的邏輯思維的人看來,難以理喻,但古人對此卻是堅信不移的。為什么可以以人來比喻說明呢?因為人在天所生的萬物中是最高貴的,因此人的形體與天是最相像的,所以可以用來比喻。人體的肺主氣,與體外的皮毛相應,《內經》所說的屬陽的外衛,就是皮毛。這就是天之象。包裹在體內的骨肉臟腑就是地之象。血運行于皮里肉腠之間,晝夜周流循環無端,這就是水之象。將這三者合起來看,難道不是水浮地,天攝水,地懸于中嗎?也就是說,圣人作《易》,以金為氣之象,是有著深刻意蘊的。
二、以泰否二卦,論脾胃生理、病理
《格致余論·臌脹論》說:
心肺,陽也,居上;肝腎,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
《周易·泰卦·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象》曰:“天地交泰。”泰卦卦象為乾下坤上,象征著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結合,自然之勢。在人體來說,心肺屬陽居上,肝腎屬陰居下,脾居中屬陰屬土。心肺之陽下降、肝腎之陰上升,陰陽和合。而其間的關鍵是脾。因為脾屬土,位居中州,脾既具坤靜之德,又有乾健之運,所以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就是無病的健康人。
反之,如果天地之氣不交,則成天地失常的否塞之象。《周易·否卦·彖》曰:“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否卦卦象為乾上坤下,乾陽在上而上升,坤陰在下而下降,這樣陰陽不能交通,而致萬物不通。同樣,丹溪也用這一易理來解說脾胃的病變。《格致余論,臌脹論》說:“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時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化濁血瘀郁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臌脹是也。”后來的醫家多喜用否泰二卦來解說生理病理,殆始于丹溪。
三、以乾坤之道論胚胎形成
《格致余論·受胎論》曰:
成胎以精血之后先分男女者,褚澄之論,愚竊惑焉。后閱李東垣之方,有日經水斷后一二日,血海始凈,精勝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后,血脈已旺,精不勝血,感者為女,此確論也。《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夫乾坤,陰陽之情性也;左右,陰陽之道路也;男女,陰陽之儀象也。父精母血因感而會,精之施也,血能攝精成其子,此萬物資始于乾元也;血成其胞,此萬物資生于坤元也。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于左,一達于右,精勝其血,則陽為之主,受氣于左子宮而男形成;精不勝血,則陰為之主,受氣于右子宮而女形成。
《周易。系辭上》說:“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認為,乾坤陰陽是宇宙間存在的兩種最基本的力量,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中的萬千事物,包括人類的男女。《周易‘系辭下》也說:“天地細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丹溪以《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論為基礎,論證胚胎性別的形成。認為乾坤、左右、男女與陰陽有密切關系。乾坤是陰陽的本性;左右是陰陽的道路;男女是陰陽的顯象。男精女血,男女精血交合成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