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男

當前,安徽已經進入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新階段,未來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支撐,更加需要各類人才貢獻聰明才智。構建安徽人才高地,培養吸引使用好各類人才,已經成為安徽人才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構建安徽人才高地就是要使安徽成為人才數量多、質量高、結構好、效益突出的區域。在各類人才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分別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關鍵人才,是“推進科學發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關鍵人才,是決定安徽創新能力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構建黨政人才高地、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地及專業技術人才高地,是安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
第一,選好配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以提高素質、優化結構、改進作風、增進團結為重點,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運用《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把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成效作為評價干部的基本依據,把一大批政治堅定、能力突出、作風過硬、群眾信任、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優秀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同時,從事關全局和長遠的戰略高度,重視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和后備干部,合理配備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非中共黨員干部。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任期制、試用期制、辭職等制度。
第二,加大干部培訓和實踐鍛煉力度。按照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的要求,堅持每年抽調五分之一左右的各類在職干部參加學習培訓。充分發揮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培訓主渠道作用,在高等院校建立干部培訓基地,抓好主體班次培訓,辦好各類專題培訓班,合理利用國(境)外培訓資源搞好境外培訓。改革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培訓制度,使干部教育培訓的效益不斷提高。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干部交流,使干部在各種環境和多崗位經受鍛煉,增長才干。繼續選派縣(市、區)黨政負責人、市直部門負責人和省直經濟廳局負責人到經濟發達省(市)掛職學習,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鄉村任職,選派機關干部到基層、邊遠地區掛職鍛煉。
第三,擴大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堅持把擴大民主貫穿于干部選拔任用的全過程,在各級領導班子換屆中,對新一屆領導班子人選進行全額定向推薦,對擬提拔人選在會議投票推薦的基礎上進行差額二次推薦。擴大考察談話范圍,規范和完善民主測評,普遍實行干部考察預告,并注意通過信訪、舉報、巡視等多種渠道了解情況。普遍實行全委會票決制、任前公示制。同時加強對干部的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
第四,切實加強干部監督工作。認真落實《關于加強對縣以上黨政正職領導干部管理監督的意見》和《關于實行黨政領導班子正職年度總結報告制度的意見》,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繼續開展“科學規范和有效監督縣(市、區)委書記用人行為”調研試點,加強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監督。加強對《干部任用條例》貫徹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反條例和有關規定的行為。健全干部監督工作機制,認真執行談話、函詢、誡勉、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和任后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加強組織、紀檢、信訪、審計等單位之間的聯系溝通,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干部監督工作格局。
第一,健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選聘機制。探索建立人才評薦中心,加快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中介機構建設,努力形成全省統一、功能健全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體系。積極推進職業經理人認證、考核、選聘工作,加快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職業化和市場配置步伐。積極探索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方式,采取公開選聘、競爭上崗、市場獵取等方式選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探索建立業績考核和綜合考核兩位一體的考評體系,把考核結果與獎懲、任用掛起鉤來,發揮考核評價的導向激勵作用。
第二,健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教育培訓機制。積極整合省內各類培訓資源,適度利用省外境外優質培訓資源,構建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格局。健全教育培訓的考核激勵機制,并體現到人事考核、選拔任用中去。強化企業在經營管理人才培訓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企業大力開展自主培訓。充分利用網上教育、遠程教育、專題講座等途徑,采取在職培訓與脫產培訓、理論培訓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培訓,不斷創新培訓方法。
第三,健全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引進機制。要在用好現有人才的同時,鼓勵支持企業從發展的需求出發,擴大視野,完善政策,打破機制性障礙,積極引進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要落實好人才的相關待遇,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引導和支持企業采取兼職、長期任職、咨詢服務、合作開發、技術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智力和技術。加強企業人文環境建設,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展的文化氛圍,確保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第四,健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激勵與約束機制。創新分配機制,逐步建立經營管理人員工資獎金與企業經濟發展、責任績效等相聯系,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辦法和途徑,鼓勵支持企業采取經營管理人員持股、風險抵押經營和期股、期權獎勵等多種分配方式進行分配。強化精神激勵,開展豐富多彩的企業優秀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強化對省屬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監督,建立決策失誤、資產損失等重大事項責任追究制度。加強企業工會組織建設,健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切實保證職工群眾的民主監督作用。
第一,提高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加強人才—基地—項目一體化建設,依托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通過自主創業、項目合作、成果轉化、有償租賃、技術入股、特聘兼職、擔任顧問等形式,培養、引進一批領軍人才和團隊。組織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
第二,優化科研環境。牢固樹立科研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觀念,建立國家社會單位個人多元化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評價、使用、激勵制度,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科研管理與評價制度。積極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業的環境氛圍,加強產業環境、信息交流平臺建設。發展創新文化,倡導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寬容失敗、團結協作的創新精神。
第三,建立健全激勵與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激勵機制,加大高層次人才宣傳獎勵力度,激發各類各級人才的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對具有沖擊世界科技前沿潛力的人才,要重點傾斜、長期支持,加速杰出人才成長和發展。建立基于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價值界定體系,量化科技人才的貢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切實保障科技人才的合法權益。
第四,建立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聯系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及組織部門聯系高層次人才制度,經常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建立高層次人才隊伍定期考核制度,并據此進行動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