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王 維
婦女與勞動市場的關系是1960年以來國外女性主義思想家高度關注的新興核心議題之一。如果勞動市場是公正、公平的,那么它將為婦女參與社會生活和實現經濟獨立提供機會和選擇;反之,如果市場機制和就業(yè)機制是有性別取向的,那么它將使婦女在勞動市場上處于從屬和劣等地位,同時也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歧視問題的出現。
長期以來,針對勞動市場對婦女產生的消極作用,我國學者從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多角度進行了研究,卻忽視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女性主義。因此,本文試圖以女性主義福利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我國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現象的分析,來論述這一現象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女性主義
按《英漢婦女與法律詞匯釋義》一書的詞條解釋:女性主義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包括男女平等的信念及社會變革的意識形態(tài),旨在消除對婦女及其受壓迫的社會群體在經濟、社會及政治上的歧視。女性主義主張平等,反對恃強凌弱,希望在兩性之間建立平等的、和諧的性伙伴關系。
女性主義不僅是種清楚表達的意識形態(tài)和學術思想流派,而且是個擁有廣泛基礎的社會變遷運動。從歷史發(fā)展角度,女性主義共經歷了三個時期: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的女性主義;20世紀60年代的女性主義;20世紀80-90年代的女性主義。
(二)女性主義福利理論關于婦女與勞動市場關系
女性主義是西方福利理論的一個流派。女性主義福利理論淵源復雜、多樣,婦女與勞動市場關系是其主要內容之一。女性主義者普遍認為婦女與勞動市場關系是件令人感興趣的事情。1950年以來,越來越多已婚婦女進入勞動市場。婦女主要在邊緣性勞動市場中從事服務和體力性工作,她們在職業(yè)結構體系中處于低下層次,充當勞動市場中的后備軍,形成勞動市場的性別分隔格局。①勞動市場中婦女低工資、就業(yè)崗位性別分隔和服務行業(yè)女性化、兼職工作和臨時工作“正常化”等現實加劇了婦女對男性工資的依賴。②與此同時,由于婦女進入勞動市場,她們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處于母親、妻子與掙工資者、勞動者雙重矛盾角色以及家庭照顧責任與有競爭力生產者沖突責任之間的兩難境地,進退維谷。198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女性主義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以男人有薪工作與婦女無薪工作之間分工為基礎的權力與資源不平等劃分上。③
總體而言,對絕大多數婦女來說,勞動市場在她們生活中的角色是好壞參半。一方面勞動市場為婦女參與社會生活和實現經濟獨立提供機會和途徑,有助實現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市場機制和就業(yè)制度是性別取向的,這就加劇了性別不平等。
(三)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
勞動力市場上的歧視,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訓和經歷并最終表現出相同的勞動生產率的勞動者,由于種族、性別、膚色、年齡、家庭背景、民族傳統(tǒng)、宗教等非經濟的個人特征引起的在就業(yè)、職業(yè)選擇、晉升、工資水平、接受培訓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二、我國勞動力市場中性別歧視現狀分析
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歧視是歧視現象的一種。在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主要表現在:勞動市場中婦女低工資、就業(yè)崗位性別分隔和服務行業(yè)女性化、兼職工作和臨時工作“正常化”等方面。
(一)勞動市場中婦女低工資
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男女要同工同酬,極力反對歧視女性。如我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還是存在的,特別表現為女性勞動者的低工資、低收入。根據“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結果顯示在同等教育背景(人力資本投資相同)下,我國女性勞動者的平均收入比男性勞動者低。在本科以上學歷的人群中,女性平均收入占男性平均收入的比例只占到80.75%。④與男性擁有同樣的能力和教育背景,但我國女性勞動者在勞動市場上卻受著不公正的待遇。
(二)就業(yè)崗位性別分隔和服務行業(yè)女性化
所謂就業(yè)崗位性別分隔,就是某一性別的人口在某一類或某一些崗位上的高度密集,形成與另一性別人口崗位的隔離狀態(tài)。(趙瑞美、王乾亮,2000)具體表現為女性就業(yè)人口在某些社會聲望較低,技能要求較低,報酬也較低的崗位高度密集的現象。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總人口中,男性和女性所占的比例分別為51.13%和48.87%。⑤總的說來,男女人口比相差不大。但是,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上,就業(yè)崗位分隔現象還是存在的。根據2003年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城鎮(zhèn)單位就業(yè)人員性別構成數據,筆者發(fā)現女性勞動者多集中在以下行業(yè):衛(wèi)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yè);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yè);批發(fā)和零售貿易、餐飲業(yè);制造業(yè)等。相比而言,男性勞動者多在以下行業(yè)就職:地質勘察、水利管理業(yè);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yè)。這一結果充分證明了我國就業(yè)崗位性別分隔現象。其中,特別表現為服務行業(yè)的女性化,如2003年在衛(wèi)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yè)單位就職的女性就占了57.99%(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2003年)。
(三)非全日制工作——兼職工作和臨時工作“正常化”
所謂非全日制工作,是指工作時間比“正常”少的有規(guī)則的工資就業(yè)。近年來,隨著中國體制改革,越來越多的婦女下崗。加之,國家政策的導向,越來越多的婦女內退。她們?yōu)榱松婊蛏畹母?不得不從事一些兼職和臨時性的工作。而且隨著社會文化的影響,這種現象也隨之正常化。殊不知,這正是性別不平等的表現。婦女一旦從事非全日制的工作,就意味著她們職業(yè)地位的下降,換句話說就是她們被降級使用了。
三、從女性主義視角看我國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產生的原因
性別歧視產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經濟、歷史、心理、社會、信息溝通、偏見等多種原因。而從社會文化根源分析,女性主義則是根源之一。
七八十年代,女性主義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提出了性別不平等的分析框架。這一理論有兩種重要的分析角度,一是從勞動需求的角度來看,兩性雖然具有同樣的生產力,但男性獲得高于女性的收入,這是需求方面的歧視;二是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由于女性在教育上的受歧視和家庭因素等抑制了她們的發(fā)展,導致了雇傭方面對她們的歧視。具體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機制和就業(yè)機制的性別取向
婦女在勞動力市場上遭受的不平等,是市場機制和就業(yè)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婦女在正式部門全日制就業(yè)的比率較低。其次,婦女的收入低于男子。再次,婦女在私人部門就業(yè)的機會較少。這些現實都加劇了我國婦女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不公平待遇。在第二部分已經具體分析了,這里就不做過多的闡述。
(二)傳統(tǒng)社會分工或角色
一方面,婦女對家庭、照顧孩子、照料老人有巨大的責任,導致了她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婦女在家庭中的勞動又被看作私人領域的事情,不被當作社會貢獻計入社會勞動并予以經濟上的回報,導致了婦女在經濟地位上低于男性。因此,當婦女進入勞動市場時,由于傳統(tǒng)的社會分工或角色,她們將長期處于劣勢地位。此外,男子養(yǎng)家、婦女作為被養(yǎng)活者的社會角色模式又被作為多種保險或補貼的依據。換句話說,就是妻子必須通過丈夫才能得到有限保障或福利,這就加劇了婦女對男子的依賴。同時也決定了,婦女在跨進勞動市場時,起點的不公平。這自然會導致結果的不公平——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歧視。
(三)家庭結構中的性別角色
按照結構功能主義家庭理論,無論她們經濟狀況如何,婦女的傳統(tǒng)角色是母親負責兒童養(yǎng)育,妻子和女兒是家庭中老年成員的主要照顧者。但是這種角色定型不是天經地義的。由于育齡婦女生育率下降、晚婚晚育、結婚和再婚減少、同居迅速增加、婚外生育以及離婚率和分居率的急劇攀升,我國家庭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婦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也有所改變。這些情況促成了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親母親家庭的增加。而單親母親最為可能獲取低于平均值的工資和中斷就業(yè),最為可能從事非全日制工作或非正規(guī)部門工作,最為可能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弱者。這種角色的分工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婦女無論在勞動力市場上還是在家庭中,都可能比男性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四、結語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fā)展,不可否認,我國婦女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地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性別歧視現象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的,根除性別歧視是一個長期過程。這需要社會政策的支持、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要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而從女性主義福利理論角度來說,國家和社會應更好的回應婦女的需要,為她們在勞動力市場上參與公平競爭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婦女在家庭中付出的勞動也應被社會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