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農村綜合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新時期我國農村面臨的新情況、新形勢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事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與農村稅費改革相比,這次改革涉及面更廣、情況更復雜、任務更艱巨、時間跨度也更長。不斷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農民減負增收和農村公益事業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性突出。由于受經濟基礎及財源結構的影響,部分鄉鎮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財政發展后勁不足,鄉鎮財政困難問題比較突出。財源匱乏,導致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不穩固,制約了財政收入增長,造成財政抵御風險的能力不足。二是人員支出、各種法定支出和專項配套支出持續增長,鄉鎮財政的收支矛盾進一步加劇。三是分稅制財政體制對財源基礎薄弱的鄉鎮財政的壓力非常大。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主體稅種與中央分享后,縣鄉財政收入增長彈性空間越來越小。四是財政管理不規范,支出隨意性強。預算管理缺乏法律意識和應有的監督約束機制,支出審批程序和審批權限不明確,導致財政支出不能完全按照規定的支出順序撥付資金。
(二)措施和建議:一是培植稅源,逐步提高鄉鎮財政收入的規模和質量。加強鄉鎮財源建設,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緊緊圍繞農民和財政“兩個增收”,優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以立鄉立鎮產業為總抓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提高農村經濟對鄉鎮財政的整體貢獻水平。二是建立稅收征管新機制,實行社會綜合治稅。以強化稅源控管為核心,逐步建立起以“政府領導、稅務主管、部門配合、司法保障、社會參與”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綜合治稅體系,實現稅收征管方式由注重征收管理向稅源控管和征收管理并舉的轉變,確保鄉鎮財政收入同經濟發展同步增長。三是合理調整支出結構,科學調度資金。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嚴格按照“保工資、保穩定、保法定支出”的順序,科學運籌資金,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財力,確保工資正常發放和社會保障支出需要。大力調整支出結構,強化預算約束,努力節儉支出,進一步壓縮一般性支出。四是壓縮鄉鎮負債,防范財政風險。鄉鎮負債是影響鄉鎮財政正常運轉的沉重包袱,嚴重的鄉鎮負債在一定程度上已影響了鄉鎮政權的正常運作和鄉鎮政府的形象。
為切實做好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工作,推進農村義務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按照“制止新債、鎖定舊債、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步化解”的總體要求,計劃從今年起,用2年的時間,全面完成省級認定的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工作,并建立防止發生新債的穩定機制。
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的資金來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籌集:一是統籌安排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上級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以及中央、省、市財政給予的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補助資金;二是從教育費附加及其它基金中安排;三是進一步整合地方現有教育專項資金;另外,根據實際情況,通過盤活閑置校產、統籌非稅收入、社會和民間自愿捐資贊助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籌資渠道,以保證償債資金安全可靠,做到不搞借新債還舊債,不擠占挪用其他必保的專項資金,不向農民攤派,不影響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順利推進。
(一)充分利用財政支農政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及省市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大力扶持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圍繞優勢農產品生產和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向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方向發展。
(二)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通過財政支農項目建設,廣泛普及先進的農業生產新技術,同時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扶持鄉鎮農技站建設,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通過財政支農資金的扶持,鄉鎮農技站的基礎面貌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儀器設備得到了補充和更新換代,為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村莊環境整治和建設。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則,著重抓好規劃制定、示范建設、培養村組干部“明白人”等重點工作。著力解決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改路、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通路、通電、通水、通沼氣、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