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亮
1.農業活動會首先得到保證。首先,隨著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逐漸提高,較少的勞動投入也能保證農業產出穩定;同時,對那些不具備城市就業能力的成員而言,其全部勞動都會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因此可能僅僅較少的勞動力就能應付農業勞動需求。
2.在本地兼業與城市就業二者之間,一般是先尋求本地兼業。在農業和本地兼業之間,勞動投入的可分性更好,農業和本地兼業之間相對易于協調,同一個人可以將其勞動在兩種活動之間進行分配。而對于城市就業來說,同一個人的分配可能性就很小,他只能要么選擇進入城市,完全放棄農業,要么選擇留在農村。
3.我國農業勞動力城市就業具有短期性。中國農業勞動力轉向城市就業,絕大多數是部分家庭成員個人轉移,而非舉家遷移;大部分屬于短期的流動性就業,而非長期遷移式就業,以獲得短期較高貨幣收入為目標,回流現象比較明顯。這個特點具有重大影響:其一方面導致向城市轉移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可以承受比城市勞動力低很多的工資水平,以及很低的就業概率(較高的找不到工作的風險)。但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很多勞動者最終會選擇回到農村,這是統計數字所反映的城市化進程速度較慢原因之一。
1.產業結構不合理,非農產業吸納力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非農產業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對農村經濟帶來了極強的活力,為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隨著鄉鎮企業資本有機構成和吸收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其接受富余勞動力的數量在減少,吸納的能力在減弱。
2.勞動力科技水平低,就業能力差。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經濟領域中的一切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經濟的發展靠的是現代知識和科技武裝起來的人。農村的發展更需要有專門知識、有現代經營理念和能力的新型農民。農村人力資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進步與技術推廣;影響到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影響到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影響到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因此,提高我省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搞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富民問題的根本,也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關鍵。據有關資料顯示,學歷越高,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越少;在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中,學歷越高,回流的勞動力越少。因此,農村勞動力的學歷文化層次也是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
3.收入水平較低,權益得不到保障。我省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常常面臨這樣的問題,就是工資水平處于社會較低水平,不僅如此,還經常可能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比如,拖欠工資,工作條件惡劣,身體遭受損害得不到補償等等。雖然這幾年國家和省政府通過各種辦法努力提高農民工的生活狀況,形勢有所改變,但這些情況仍然是屢禁不止。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很好的改觀,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將嚴重影響我省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
4.戶籍制度不健全,影響勞動力流動
(1)戶籍制度影響了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
現行戶籍管理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其核心內容是把全省的人口劃分成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兩大類型,對農村人口流動實行嚴格的控制,把人口靜態地固定在某一區域,限制了人口隨著經濟發展和變化的合理流動,強化了人口對所在地區的人身依附關系。這一制度極大地影響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使用,導致勞動者就業缺乏競爭,使得我省這一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2)戶籍制度反映了社會的不平等
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把城鄉居民人為地劃分為兩個身份不同、待遇不同、權利、機會和風險方面存在極大差別的社會集團,而且這種身份和地位是不可轉換的。由于附著在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劃分上的某些不平等特權沒有取消,同樣我省公民卻有不同的身份和社會地位。進城農民實質上不是非農業戶口,不能享受政府給予非農業戶口的各種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在就業、福利、婚嫁、社會保障等方面面臨著重重困難。這種人為地壓制對城鎮人口的供需的戶籍制,使進城農民只能在“體制外循環、體制外生存”,不能變成真正的城市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鎮對農民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