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桂云 潘立臣 王紅艷
養老問題是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與重視。我國屬于典型的國家沒有達到富裕但老齡化問題嚴重的發展中國家。養老問題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其中又以農村養老問題最為突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個主要特征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農村不僅是中國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而且隨著城鎮化加速和農村青壯年人口向城市的流遷,農村養老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我國的養老問題重點和難點不在城鎮而是都在農村,解決了農村養老問題也就解決了我國的老年問題。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擁有8億農民。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不盡然。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農村家庭結構形成小規模化,傳統的家庭養老的負擔日趨嚴重,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國家政策引導和扶持下,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傳統的文化思想影響下,農民把勞動年段創造的財產收入基本上投入了用于兒女婚嫁和蓋房上,隨著自身的年齡增長,逐步邁入老年人行列。這就造成了自身沒有足夠的積蓄和收入來維持養老基本生活等各方面開支。其次各地方由于歷史自然條件和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城鄉農民收入差別很大,各地區農民收入差別也很大,但總體水平較低。供養人不但要維持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家庭正常開支,還要負擔老人的醫藥、護理和生活營養費用,經濟負擔非常沉重,農村供養人提供的家庭養老資金嚴重缺乏,老人生活質量根本無法保障。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貫徹執行,農村家庭結構發生變化,農村家庭擁有子女人數減少,規模小型化,從而削弱了家庭養老功能。同時由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年輕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空巢老人增多,老人的日常生活沒有人照顧,尤其在老人生病住院治療時,在外打工的子女根本無暇顧及在農村的老人。另外,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一些家庭更愿意將精力和財力向獨生子女傾斜,“重幼輕老”現象嚴重。更有甚者,老人不但得不到子女生活照顧,還要承擔照顧下一代子女和從事農活的雙重勞動,生活非常艱辛。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也在逐漸減少,雖然農戶得到了一部分失地補償,但沒有了土地,對于靠耕種土地生存的農民來說就意味著失去了經濟來源。農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斷弱化。這就造成了農民經濟收入不斷減少,養老面臨更大的困難。
目前農村養老保障管理水平較低,執行力度不夠,缺乏監督管理機制。在社會福利方面,農村殘疾人、“五保戶”、孤寡老人由于歷史等原因不斷增加,這些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子女依靠的老人需要政府和社會更多的關心照顧。農村老年人醫療服務生活料理服務等各項機制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統化。筆者了解到很多農村老人小病小痛根本不去醫院,能抗就抗,能挺就挺。得了大病,只拿最便宜的藥維持,根本住不起醫院。
“土地養老”,“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此形成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能完全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這種傳統的思想觀念導致了目前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窘迫和艱辛。雖然法律明文規定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但是由于老人生活質量好與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養人的自身素質和精神文明程度,各地農村由于贍養問題而訴諸法律的涉老案件并不鮮見。
農民的收入狀況直接決定了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物質基礎。切實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貧窮落后的現狀。
貫徹執行國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堅持低標準起步,改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的現狀。堅持政府補貼、集體補助、個人繳納三方籌資方式,逐步解決農村養老資金問題。堅持自愿參加與政策鼓勵相結合的措施,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等實際情況制定具體養老措施。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在農村更多的建立養老管理機制。生活料理服務周到,醫療方面有保障的敬老院、養老院。采取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原則。滿足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醫療救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從而減輕供養人的經濟負擔和政府農村養老問題的壓力。不斷加強農村老年人福利方面的待遇,針對一部分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子女依靠孤寡老人、“五保”戶、殘疾老年人采取養老資金政府提供救助,生活上社區提供照顧和料理服務,醫療機構提供治療的福利政策。讓他們過著老有所養,衣食無憂,有病能醫的老年生活。除了家庭養老、社區養老、養老院等不斷發展的同時,針對已經喪偶的農村老年人拋棄舊觀念,鼓勵合適的老年人再婚。
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權益,應當得到保障;二是老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護。建立并完善老年立法體系,更好地貫徹執行有關老年人的法律法規,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推進老年法律體系建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美德。
只有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代替現有的土地保障功能,完善農民城鎮化和非農化的機制,才能消除離開土地農民的后顧之優。要建立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農民轉為城市居民自愿放棄土地承包權的,應視為城市居民,在社會保障上,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真正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
總之,解決好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相應地就解決了當前中國亟待解決的人口老齡化及其養老問題。愿“老有所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中國傳統基本道德得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