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國卿
近年來,國家始終將“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加大對“三農”投入力度。財政支農專項資金的投入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和管理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淺析了現階段我國財政支農資金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產業地位及其特有的產業特征,決定了它的發展需要政府提供相關支持。財政支持是政府對農業扶持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它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意義重大。近年來,國家不斷強化和完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穩定農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力度。從2001年到2005年,中央財政對“三農”投入總量超過1萬億元,并呈現出不斷遞增的趨勢。2006年,中央財政對“三農”投入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2007年年初中央預算安排3917億元,年均增幅在15%以上。2009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合計7253.1億元。2010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方面的支出8183.4億元,比上年增加930.3億元,增長12.8%,同時很多地方省級投入增長的幅度也比較大。國家不斷加大的財政支農投入和各種惠民政策,促進了公共事業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國的支農資金來源于中央、省等各級財政,渠道較廣且要受專款專用制度和部門分割管理的制約,使支農資金在實際使用時難以集中、整合財力解決“三農”中的突出問題。具體而言:在我國的現行管理體制下,支農資金及立項審批權分散在各級有關業務主管部門手中。當項目申報單位向不同的主管部門多頭申報項目時,由于各主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常常會對同一項目都給以立項,從而造成了資金重復使用。另外,相應主管部門對立項申請缺乏統一管理,立項審批不嚴,缺乏考察和科學論證,資金安排的隨意性較大,而在檢查驗收時又缺乏部門間的協調和配合,這些往往會造成財政支農資金的浪費,影響了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在與財政支農資金有關的項目執行和撥付上常常是十分滯后,難以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支農惠農政策,尤其是在縣、鄉鎮這一級時,支農項目的資金到位更為困難。縣鄉級的財政基礎較為薄弱,當項目預算指標下達后,由于財政資金調度困難而未能及時撥付的現象時有發生。而更主要的是因為支農資金在運行的中間環節過多,各主管部門向下級部門層層撥付最后才到承建單位。過多地中間環節不僅造成資金滯留時間長,而且拖、卡、壓、截留挪用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支持“三農”項目的建設。
目前,我國在支農資金管理基本上還是投資、建設、管理、使用四位一體的較為集中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會導致行政權力介入到工程項目中,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腐敗,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不重視項目立項過程、工程開工前執行情況的監管及項目單位財務人員上崗資質等事前監督,不按照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管理,都會造成擠占挪用項目資金及工程不能按計劃交付等問題。
加強支農資金管理體現了依法科學理財的要求。財政支農專項資金的管理是財政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必須要依法科學的進行高效管理。要加快構建結構合理、制度創新、操作規范和公開透明的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來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以確保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
加強支農資金管理符合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新農村的各項建設事業都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投入。加強支農資金管理,整合資金,提高投資效益,對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意義非常重大。
加強支農資金管理對于發展農村民主政治和提高財政人員的職業道德意義重大。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和農村民主政治的不斷推進,農民群眾的監督、參與意識也不斷增強。加強支農資金管理,監督農村基層財務人員既能使支農資金更好的使用又能提高農民群眾的民主政治意識,也可以使基層財政干部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和工作責任感。
創新管理,完善支農資金管理制度。首先要逐步建立完善科學合理、層次清晰、分工明確的支農資金管理體系。要依法在改進、完善現有支農資金和農業財政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將支農資金的使用范圍、分配、撥付、使用、監督與管理等各環節有機結合,做好農業支出的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績效考評、監督管理工作并形成制度化,為支農資金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其次要重視績效管理,積極創新支農資金管理方式,實行專家評審和項目公示制度,推行績效法等科學的財政支農資金分配方式,以建立公平、公正、公開、規范的支農資金分配機制。
改革和完善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目前在財政支農的資金使用過程中,重復、分散投資、以及政府投資的缺位和越位現象同時存在。造成這個問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支農資金管理的分塊層層管理體制中各級政府及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事權模糊。因此,我們應該在調整分配各級政府在財政支農方面的事權工作上下功夫,明確各級政府及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權責以實現不同級次政府之間在財政支農方面的協調合作。
進一步完善財政支農措施,完善支農的公共職能。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明確當地農村發展目標,產業發展方向和財政扶持的重點,科學的規劃好農村發展。要做好財政支農項目立項審批工作,加強對項目資金撥付的管理工作。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要充分利用支農資金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發展農村社會文化事業以實現統籌城鄉發展。要發揮財政支農的公共職能,將向農村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納入財政制度框架內。目前的支農行為更多地停留在支持農業生產層面上,而忽視了農村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匱乏這一現實。為讓廣大農民能像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應該在保證財政以往項目支出的情況下,從多方面向公共產品提供項目上傾斜,加大農村公共產品服務力度,積極配合新農村建設,要著力改善農村醫療條件,加大農村培訓和教育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公共產品及服務提供力度。
切實加強支農資金監管。一要規范支農資金項目管理辦法。對項目資金嚴格按項目管理辦法管理。規范評審、立項、投資以及績效評價程序和辦法,使項目資金安排做到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制度化。要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提高支農資金分配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公平性,嚴格資金管理、強化監督檢查,進一步健全管理辦法,確保資金使用效益的充分發揮。二要對資金使用進行全程監控。在支農項目立項階段,相關部門要做好支農項目預算,做好立項的可行性研究,組織專家論證和分析審查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事前控制。在具體的執行階段,財政與相關部門要跟蹤抽查項目實施情況,做好支農項目的事中監督,確保資金安全使用,防止財政資金的損失浪費。在項目完成階段,要做好支農項目的決算審計和檢查驗收工作。三要聽取農民意愿,引導農民參與監督管理。支農資金的使用要聽取農民意愿,圍繞農民需求進行謀劃確定支農投資建設的重點,以使支農資金真正做到“對癥下藥”。要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決策權,,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