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方
普惠制即普遍優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的簡稱,它是指發達國家單方面對從發展中國家輸入的制成品和半成品普遍給予優惠關稅待遇的一種國際貿易制度。普惠制是在“最惠國”稅率基礎上進一步減稅或全部免稅的更優惠的待遇。它主要由各發達國家以本國立法的形式,針對不同類別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分別制訂單獨的關稅優惠方案,顯然有別于GATT/WTO國際多邊貿易框架中的最惠國待遇原則,而且每個普惠制方案的有效期一般為10年。
作為當今世界上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和超國家調節領域最廣的區域集團組織,歐洲聯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早在1971年7月1日率先實施普惠制,允許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以低于正常關稅的稅率進入歐洲市場。普惠制已成為歐盟用來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援助最重要的貿易工具。據歐盟方面統計,歐盟普惠制的受益國和地區多達178個,近年來享受普惠制進口的商品每年超過500億歐元,約占歐盟進口總額的40%。歐盟普惠制方案由兩部分組成,即普惠制原產地規則和具體產品的普惠制實施方案。原產地規則對于原產于發展中國家的原產品定義做了詳盡的規定,同時,對直接運輸規則及書面證明也做了具體說明。原產地規則相對而言比較穩定,數年修改一次;具體產品的普惠制方案,修改的內容較多,修改也較為頻繁。
980/2005號歐盟部長理事會條例關于《實行普遍關稅優惠的實施方案》于2008年12月31日到期,在廣泛征求歐洲議會、歐盟總務及對外關系理事會意見的基礎上,歐盟委員會于2008年7月22日公布了2007/0289(CNS)普惠制修訂條例,從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實施新的普惠制方案。這對中國對歐盟出口產品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表1—中國畢業產品清單對比表中,我們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的方案不僅將2006年~2008年方案中畢業產品包括在內,而且在2009年~2010年的方案已將我國最重要出口產品諸如紡織產品、機電產品和賤金屬產品列入畢業清單中。按照2009~2011年新方案,在歐盟給予普惠制待遇的十九類產品中,我國畢業產品多達十三類,而可以享受歐盟普惠制優惠待遇的只有六類產品。這些享有普惠制優惠待遇的產品主要是農產品、礦產品、木漿、紙及紙制品,而大部分工業產品依然被排除在歐盟普惠制優惠待遇之外,這對我國工業品在歐盟市場上的競爭較為不利。

?
歐盟第732/2008號條例規定,中國十三類產品畢業。2008年我國對歐盟出口2928.78億美元,其中畢業產品對歐盟出口為2813.63億美元,占總出口的96%;2009年,我國對歐盟出口2339.02億美元,其中畢業產品對歐盟出口為2278.70億美元,占總出口的97.4%。可見,畢業產品對我國的出口貿易有著巨大的貢獻。而表2數據顯示,新方案實施前后,我國畢業產品對歐盟出口有明顯變化。2008年新方案未實行前,十三大產品出口量都有增加,而且每類產品增幅較大,總的出口量增長率為19.29%,2009新年方案實施后,十三大畢業產品的出口量有了很大的滑落,而且下降幅度也不小,每類產品增長率都為負增長,總的出口量增長率為-19.01%。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是第6類(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第7類(塑料及其制品;橡膠及其制品)、第8類(革、毛皮及制品;箱包;腸線制品)、第9類(木及制品;木炭;軟木;編結品)、第15類(賤金屬及其制品)、第16類(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第17類(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第18類(光學、醫療等儀器;鐘表;樂器),下降幅度在都12%以上。由此而知,歐盟普惠制方案的調整對我國與歐盟對外貿易的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
新方案下,我國能享有歐盟普惠制優惠待遇的只有六類產品。這些享有普惠制優惠待遇的產品主要是農產品、礦產品、木漿、紙及紙制品。2007~2009年期間,在我國未畢業產品中,大部分產品占歐盟市場份額比較穩定,其中變化較大的只有第5類(礦產品),2007年其占歐盟市場份額為1.3%,2008年為1.1%,2009年下降到了0.5%。這說明我國第五類礦產品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在減弱。表3數據顯示,歐盟普惠制新方案實施后,我國大部分未畢業產品出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出口幅度有下降趨勢,特別是第5類(礦產品)表現尤為明顯。2008年我國第5類(礦產品)對歐盟出口量為37.3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2.07%,而在2009年新普惠制方案實施后其對歐盟出口量滑落為11.71億美元,同比下降了68.67%。另外第3類(動、植物油、脂、蠟;精制食用油脂)、第4類(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及制品)、第19類(武器、彈藥及其零件、附件)和第22類(特殊交易品及未分類商品)產品下降幅度也較大,都在17%以上。看來,歐盟普惠制方案的調整不僅對我國畢業產品有很大的影響,同樣也對我國未畢業產品起較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