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榮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準則中規定:除了存貨的減值、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減值、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減值、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的減值、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值、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余值的減值、金融資產的減值等八項減值以外的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1.不能如實反映企業資產的內在價值。資產的本質是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如果資產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者帶來的經濟利益低于其賬面價值,那么,該資產就不能再以原賬面價值確認。而應當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部分確認資產減值損失,使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因此,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的目的是為了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
資產減值損失不得轉回的規定,雖然避免了利用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和轉回操縱會計當期利潤的可能性,但卻不能有效避免企業通過資產處置提高處置當期利潤的可能。按照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資產實際處置(如出售)變現時,其原已計提的減值損失應同時轉回,抵減當期成本,增加當期收益。通過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以達到提高處置當期利潤的目的。
2.不利于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資產減值損失不得轉回的規定,使得企業不能如實反映資產的內在價值。當企業某一項資產的價值得以恢復時,由于資產減值損失不得轉回的規定,使得財務報表上不能及時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從而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這將影響著管理當局和投資者對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狀況的判斷,進一步影響其對企業籌資盈利能力的判斷,制約企業的發展。
1.完善資產減值損失的相關準則。現行關于資產減值損失的準則規定缺乏系統性,在實務操作中也已暴露出很多問題,因此完善資產減值損失的相關準則已被理論界和實務界提上日程。在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和計量上,應充分考慮實務的可操作性。
首先,盡管會計準則要求披露資產減值損失的分類、影響和原因,但資產減值的披露內容缺乏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員對各項資產減值情況的分析和判斷過程、計算可回收金額的標準,也未規定“重大的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標準。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沒有充分披露計算可收回金額的標準、當期資產減值沖回金額、當期直接確認為損益的資產減值沖回金額,這就為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政策掩護。因此,為了使信息使用者更真實地了解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情況,應完善資產減值損失信息披露的相關準則,要求企業詳細披露資產減值政策的運用以及對利潤的影響。
其次,雖然會計準則限制了部分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但企業仍可利用存貨、金融資產等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和轉回來操縱利潤。因此,完善資產減值損失相關準則,對該部分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條件加以限制性是非常必要的。
2.設置合理評價標準。減值損失禁止轉回只是關掉了一個口子,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仍可以轉回,也就是說企業在應用新準則后仍然可以繼續沿用減值損失來操控利潤。
3.完善和發展價格市場和信息市場。完善的價格市場和信息市場是計量資產減值、評價資產減值合理性必不可少的基礎。只有完善價格市場和信息市場,企業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和市價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反映,使企業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有章可循,從而體現會計核算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因此,各級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健全價格、信息等市場機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定期、及時地公布各項資產的價格、信息資料,使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和轉回有章可循,提高資產減值會計的可操作性。
4.資產減值損失的內、外監督要同時加強。由于資產減值損失涉及的項目內容特殊、金額較大、情況復雜等特點,因此,內、外監督要同時加強。首先,建立健全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與轉回的內部審計監督制度,及時發現資產減值內部控制制度以及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其次,強化資產減值審計的獨立性,注冊會計師應以高度的職業謹慎態度實施審計工作,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評價被審單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