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睿妍
隨著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內各事業單位的體制模式已發生了較大的變革,其按對財政經費的依賴程度可被分為全額撥付、差額撥付、自收自支三種形式,在后兩種形式下的事業單位可根據其所獲經營收入的多少,來實現對所需經費的彌補,并形成對本單位今后發展所需資本的儲備。因此就這兩類事業單位而言,其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經營行為,由此也必然會與稅收業務相涉及。
按照事業單位財務制度,事業單位所取得的收入應包括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相應其所產生的支出也應包括事業支出和經營支出,由此也就會形成事業結余和經營結余。就前者而言,其是指事業收入與事業支出的差額,也即免稅收入與免稅支出的差額,因此也被稱為免稅結余。而對于后者而言,由于其是指依據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計算的應稅收入與應稅支出的差額,因此也被稱為應稅結余。
例如,某事業單位屬于預算差額撥付型單位,其在2009年所獲得的財政補助收入為20萬元,事業收入為30萬元,上級補助收入為40萬元,經營收入為50萬元,其他收入(出租固定資產)為60萬元,共計200萬元。與此同時,該單位本年度所發生的支出包括以下項目:事業支出20萬元,撥出經費30萬元,經營支出40萬元,對附屬單位補助10萬元,銷售稅金12萬元(其中經營活動占3萬元),共計112萬元。該事業單位所適用的所得稅率為25%,營業稅率為5%,其在2009年末的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借:財政補助收入 20萬元
事業收入 30萬元
上級補助收入 40萬元
其他收入 60萬元
貸:事業結余 150萬元
借:事業結余 69萬元
貸:事業支出 20萬元
撥出經費 30萬元
對附屬單位補助 10萬元
銷售稅金——非經營活動9萬元
借:經營收入 50萬元
貸:經營結余 50萬元
借:經營結余 43萬元
貸:經營支出 40萬元
銷售稅金——經營活動3萬元
由于在該事業單位所獲得的各項收入中,包含出租固定資產所取得的其他收入,因此應作為應納所得繳納所得稅,即應納所得稅=(經營結余+其他收入)×25%=16.75萬元。
借:所得稅 16.75萬元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16.75萬元
另外,由于該事業單位存在固定資產租賃業務,因此也應按所取得的租賃收入繳納營業稅,相應的還應繳納城市維護建設說、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其具體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3.00萬元
——應交城市維護建設說稅0.21萬元
——應交教育費附加0.09萬元
——應交地方教育費附加0.03萬元
貸:銀行存款 3.33萬元
從目前來看,事業單位應繳納的所得稅是在“結余分配”科目下的“應交所得稅”明細科目中核算的,但是由于所得稅是由事業單位的經營活動而非事業活動所產生的,因此極有可能造成經營結余為負而應納所得為正的情況,從而在結轉時極易形成對事業基金的沖減,這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所規定的經營虧損不能用事業基金彌補相背離。
由此可見,事業單位所產生的所得稅不應作為結余分配處理,而應作為費用支出列入至“經營支出—所得稅”科目予以反映或核算,在結轉時作借記“經營支出—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的會計分錄,從而使事業單位的所得稅核算更加規范、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