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旎
以就業為導向促進教學是目前高職教育強調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的就業形勢需要高校不僅能夠提供具備一定學歷學位、較高理論層次的人才,還越來越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實際操作技能和經驗,這一點尤其反映在會計人員的崗位需求中,目前各大高校十分重視會計模擬實訓課程的建設,在校內運用各種技術和手段豐富實踐課程的內容和方式;在校外積極的擴建各種實訓基地,加強校企合作項目,努力的將實習實訓課程建設成為學校的特色和精品。而高職教育是在在不同層次的高校教育中,更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實用性培養的高等教育之一,在外表形式日益豐富的實習實訓課程中,仍然還要從課程的基礎教學分析和總結,從內涵外延建立適應高職層次會計專業實訓課程完整的實訓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
會計學專業的實訓課程設置為一般階梯式訓練,根據會計專業理論課程的進度配合進行,以手工實訓做啟蒙,逐步引入電腦及專業軟件操作實訓。在整個實訓過程中,主要仍然以教師針對實訓內容以課堂講授為主,實際上仍然是理論化的傳統教學方式,學生依然以被動接受教師課堂教授為主要的知識吸收渠道,按部就班的跟隨教師操作演示步驟進行,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無法找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銜接點,并不能真正掌握會計業務的操作處理技能,更不能深刻理解操作規定、規范的實施原理,導致學完課程后,學生對會計業務處理還是感到生疏、無法記憶或者不理解每一步賬務處理的目的,不能做完整的賬務處理,形成分散零碎的操作技能,無法掌握業務的整體性。
會計專業教學一般都是以業務較復雜的制造業作為核算單位,學生從會計基礎理論課程到模擬實訓課程并沒有真正的接觸實務工作,對于會計核算對象資金運動的全過程直接從理性認識入手,缺乏甚至全無對企業、對會計、對崗位分工配合、票證傳遞的基礎認知,更不用說成本流動、物資形態轉換等這樣抽象的會計處理內容,同時在學習內容上每個章節分段的理論知識介紹,特別是基礎實訓課程,依然采用分段、分內容的教學模式,學生不論從橫向知識線索即會計賬務處理流程,還是縱向知識線索即企業資金運動,都沒有系統和完整性,知識出現斷點,不能舉一反三,更不能脫離老師的指導,獨立的進行一環扣一環的業務處理。
縱觀所使用的實習實訓教材,往往只有簡單的模擬企業說明、賬務處理介紹,僅僅提供了模擬性的實習資料,如模擬原始憑證、模擬計算數據等,只是資料的羅列,并沒有充分發揮實習指導與知識要點的說明,且教材內容單一,通常只考慮了企業本身,沒有將相關部門如銀行、稅務機關等的與模擬對象業務發生交集之處納入實訓項目中,學生對原始憑證的理解片面,對憑證聯數的作用及傳遞流程了解不多,所學到的實訓知識無法滿足真正的實務工作需要。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服務在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圍繞這一目標,高職層次的教學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上都應該定位在實用性上,特別是會計類的實習實訓課程,根據高職教育自身的特點和培養目標,適合高職層次的會計模擬實訓課程教學應形成理論線索為框架,實際操作為內容、感性化教學方法為依托的教學模式,這樣的實訓教學模式主要包括:系統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指導性較好的實習教材、完善活潑的實訓練習、專門的指導實習隊伍和合理的課程評分模式。結實的專業理論框架是會計進行業務處理統領規劃,有明確的業務線索可以為賬務與賬務之間的斜街,數據與數據間的轉化做明晰的指導,學生做賬務處理每一個環節要到達什么目的,為什么要這么做將有較清晰的邏輯思路,在面對復雜的業務、復雜的核算不容易混亂,對基本原理的運行能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通過簡單易懂的感性化教學,將理論知識中抽象的部分轉化為實體理解,學生更易找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自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課堂課后充分自主形式活潑的真賬訓練,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其思維,真正起到了能力方面的進步,豐富的實踐內容和培養目標的全面性,促進了考核系統的完善。這樣的教學模式避免了傳統教學帶來的弊端,發揮了實踐課程的基礎功能,促進課程建設、師資力量、校企合作等項目的建設。
1.教學內容的變化與完善
建立以理論線索為框架,實際操作為內容、感性化教學方法為依托的教學模式,核心為實踐操作的合理開展,實際能力的有效提高.首先,實習實訓教學內容理論部分所占比例不應過多,旨在幫助學生對前面理論知識點進行疏通和總結,強調賬務的處理的整體性。將理論要點劃分為兩條明確的線索,即資金運動過程的會計業務體現和會計操作業務流程這兩條線索下又各自具備每種業務,每種環節的小線索,既要保持橫向與縱向脈絡清晰同時也要注意橫縱兩路知識點的交集,從而可構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讓學生對會計業務及操作形成總體的把握;其次,教學內容感性化,增加主題參觀學習內容,聯系實習基地,根據實習內容參觀企業相關板塊運作。第三,立足工業企業,補充其他行業賬務處理特點,補充其他部門與模擬企業的業務往來賬務及憑證傳遞知識,減少知識斷層。最后,注意在實訓過程中培養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滿足社會需要的會計高職生,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精神等等,這些都是要在高等教育階段培養和塑造的,在關注專業實習課程的過程中,也要在教學內容中體現這方面的教育,從而滿足社會需求,國家需求。
2.教學手法上變革
高職層次學生應以感性教育為切入點,將理論知識實際化。課堂教學手法上,以展示實務操作為主,方法靈活,可用圖片、錄像、網上視頻等將學生對實踐過程中比較難理解的部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示或演示給學生,提高對抽象知識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容易掌握知識要點;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易于理解的語言進行知識的介紹,減少用專業術語解釋專業術語的情況,同時多采用啟發式語言進行每個賬務處理環節的銜接,鼓勵學生自行思考,不拘泥與一種方式處理賬務,對有爭議的業務處理進行討論;教學安排上,每堂課時間盡量由學生動手實踐為主,教師真正發揮指導而不是灌輸作用,學生實踐可按專業按年級不分班進行,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和簡單的崗位分工,也可以根據同一筆業務分組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核算等,多元化的實踐方式。同時,安排一到兩次課組織模擬就業應聘、職業道德、職業綜合素質講座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通俗易懂的理論總結、實踐指導,科學的教學內容,將抽象的專業內容變為感性,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最終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好的教學模式除了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合理教學方法,關鍵還要看模式的主體實施人,教師團隊,實習指導單靠一個教師很難建立有成效的教學模式,必須具備高素質有層次的教學團隊,教學團隊構成主要有基層實驗員,主要負責實驗室的管理、簡單操作指導,作業督促;專業指導老師,主要負責實習方案的計劃、組織與實施、專業性指導、考評考核等;實習團隊帶頭人,主要負責實習課程體系建設,監督檢查指導教師和實驗室人員,帶領團隊進行教學科研,把握實習課程的發展方向等;最后還要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或企事業單位專業崗位人士作為課外輔導團,給予實習課程實務指導、專題講座等輔助性項目。由此可見,實習指導團隊的建設也是一項大的內容,不但需要教師力量的優化組合,還要不斷的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需要教師有計劃的到社會中補充更新學習新的實務操作,還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職稱、科研水平、專業理論水平,這是一項長期的努力過程。
良好的教學模式離不開合理的考評系統,傳統考評系統角度單一,對學生的真實實務技能評測不足,應該進行符合該課程特點與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方式。筆者認為,較好的考評系統應包含:專業知識評測、技能操作評測、職業素質評測三個模塊,每個模塊的針對內容和方法應不同。在專業知識測評系統中,采用傳統的考核理念,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際運用,通過幾筆規定的業務來檢測該生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在技能操作評測中則更注重學生的技能操作,考核時,可分組指定不同的操作內容,做現場的業務處理操作,不再簡單的以交最終實習作品為考核內容,避免了學生之間的相互抄襲,互相依賴的情況出現;職業素質則注重學生平時的實踐變現,如模擬應聘表現、分組實踐時的團隊協作、表達能力,對教師對同學對工作的態度表現,獨立思考能力等等。每個模塊的考評設不同的評分細則,由整個實習指導團隊分組進行最終評估,形成最終形成該門課該生的考核結果。這樣的考核方式不一定只在期末最終評定,可以在平時訓練中、平時作業中如要求學生開展階每日實習總結、階段總結、、賬務處理心得等總結匯報中進行日常的考核。
完善的實習實訓考評系統有利于督促學生日常的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是學生感到要從事相關的工作,在社會上立足,除了需要專業的能力之外、其他的綜合素質、思想品德也不容忽略,全方位的幫助學生在高職教育三年中能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積極樂觀、協同互助的精神,更好的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