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在西方國家較有影響的凱伯里委員會主席凱伯里爵士認為,公司治理是一個指導和控制公司的制度或過程。“公司治理結構包括董事和董事會的思維方式、理論和做法。它涉及的是董事會和股東、高層管理部門、決策者與審計員,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因此,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對現代公司行使權力的過程。股東、高層管理部門、決策者與審計員,以及其他的利益相關者都影響公司治理結構,主要是影響通常稱為但并不必然稱為董事會的那種治理機構。”
國內學者張維迎也認為,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結構狹義地講是指有關公司董事會的功能、結構、股東的權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廣義地講是指有關公司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這些安排決定公司的目標,誰在什么狀態下實施控制,如何控制,風險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業成員之間分配等這樣一些問題。”
在內容上,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問題的研究與外國公司治理研究過程類似,從考察股權結構與公司業績的關系開始,如國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與公司業績的關系,到股權集中度與公司業績的關系,以及從終級控制人視角深入分析。
第一,股權集中度過高,結構不合理。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原有的股份制企業改制而來的,在我國全部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公司占到七成左右,在國有控股公司中,國有股權所占比重普遍較高,呈現出“一股獨大”的特征,股權結構以及流通比例均顯得極不合理。第二,內部人控制問題較為普遍,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制衡機制。內部人控制,是指企業的重大決策由企業經營者實際決策,企業的資產也由內部人實際控制。內部人控制問題是指企業經營者濫用職權、監督失控的現象。第三,監事會監督不力,形同虛設。監事會作為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由于立法過于簡略,缺乏可操作性,且在制度上存在漏洞,致使監事會監督不力。第四,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機制。外部治理機制主要是由控制權市場和經理人市場構成。控制權市場主要是通過收購兼并資產重組等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從而實施對公司資產重組或董事會、經理層的改組變換。它是公司一個重要的外部激勵和約束因素。第五,資本結構不合理。現代公司制度的兩大優勢就是靈活的融資渠道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本意并非解決企業融資問題,而是通過公司制改革來構造具有獨立利益要求的多元持股主體,實現國有企業的股權分散化或所有者多元化,改變由于所有者單一而帶來的國有企業產權虛置的狀況,從而達到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目的。第六,經營者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對經營者的激勵存在兩個主要問題:首先,激勵不足。其次,激勵不當。
第一,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一方面,可以通過直接轉讓國有股,增加社會公眾股或資產重組等方式,降低國有股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借鑒企業法人相互持股的經驗,嘗試發展各類有效投資者持股,包括有效的私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特別是法人交叉持股模式,構造穩定的大股東,將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限制在一個相對正常的范圍內。通過增加外部董事,改變董事會結構,避免董事長與總經理職權合一,增強對內部人的監督控制,同時也可強化相互持股公司之間的業務聯系與協作。第二,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強化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在資本市場非常發達并且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相當完善的國家,對董事會的獨立性都十分重視,我國公司外部治理明顯不夠發達,更應重視和強化董事會的獨立性。要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包括獨立董事提名、選聘和激勵約束機制,發揮獨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要切實強化監事會的各種監督職能,使監事會真正有效地起到監督作用,應給予監事會一定的實質性權力,譬如董事會的重大決策都必須得到監事會的通過,賦予監事會對董事、經理的解聘建議權。第三,促進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的完善。首先,要完善公司控制權市場。由于存在完善、活躍的公司控制權市場,公司的管理層存在隨時有可能被撤換的壓力,這使得管理層只有努力工作,盡可能減少在職消費,通過良好的業績記錄向股東證明他的盡職盡責。第四,完善經營者的激勵機制。綜合運用多種物質激勵手段,否則,物質待遇一旦固定下來即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