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近年來,山東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迅速,但金融服務還不夠強。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金融服務嚴重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統籌城鄉金融的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措施。現行的農村金融體系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需求,需要積極建立一個功能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1.山東省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面較高。覆蓋面是指金融機構為農村地區企業和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狀況,包括存款、匯兌、結算等綜合金融服務狀況。第一,從貸款的可獲得性來分析。截至2008年底,山東省農業人口5860萬,按每戶4口人計算,農戶數為1465萬,2008年農業貸款余額為2463.4301億元,平均每戶可獲貸款16815元。根據人民銀行研究局報告,全國2.2億農戶中,真正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大約是1.2億戶,約有6成的農戶貸款得到滿足。據此比例估算,山東省真正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大概為879萬戶,那么每戶可獲得的貸款為28025元。第二,從存款、匯兌、結算等金融服務方面來分析。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以及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如郵政儲蓄等大大小小幾萬家金融機構,其所提供的存款和匯兌結算等金融服務,基本上覆蓋了90%以上的農村行政村。例如濰坊市的農村信用社除了存貸款業務以外,其它業務品種很多。近幾年共設定了五大系列、三十一種信貸產品,這些產品基本涵蓋了農村金融需求。
2.農業貸款金融投入高。第一,從總量上看,2008年山東省各金融機構全年農業貸款增加307.49億元,山東省農業資本投入量水平并不少。第二,從農業貸款占比情況看。山東省農業貸款占GDP的比重,2006年至2008年平均為1.16%。山東省農業貸款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2006年至2008年分別為13.26%、12.41%、10.24%,這與其他國家農業貸款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逐步走低的情況相吻合。這說明農業產出的大幅上升,主要是依靠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業貸款的投資效率越來越高。
從1978—2008年山東省金融機貸款余額及農業貸款余額的增長趨勢來看,雖然二者都在增長,但農業貸款增長的速度遠遠慢于總貸款余額增長的速度(如圖1示)。而從農業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看,則呈現波動性(見表1)。1978年,農業貸款余額占貸款余額的比重為10.1%,此后,開始下降,到1982年下降到5.3%,1983年后有所回升,但始終在8%左右之間徘徊,1994年又急劇下降,降到歷史最低點4.4%,比1978年下降了5.7個百分點,此后,農業貸款的比重開始平穩回升,到2008年達到12.28%,達到并超過了1978年的水平。農業貸款的波動性,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提高。
圖1 1978—2008年山東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和農業貸款余額變化趨勢
3.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蓬勃發展。在2008年成立了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聚福源資金互助社。這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基層農民和農村小企業自愿入股組成,主要為社員提供存款、貸款等互助性銀行業金融業務。截至目前,已有入股社員108名,入股總額69萬,累計發放貸款70筆,累計貸款余額達到481萬元,在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緩解農民生產資金短缺方面已經發揮出積極作用。2008年9月,壽光張農商村鎮銀行作為山東首家村鎮銀行正式成立。截至2009年10月底,山東省審批設立的45家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35.85億元,其中民營資本近31億元,占注冊資本總額的86%。其中已開業運營的40家小額貸款公司累計發放貸款81億元,其中面向“三農”和小企業貸款近70億元,占全部貸款的86%。
?
4.適應農村的金融服務創新不斷涌現。例如,人行青島市中支、青島銀監局以信用體系建設為依托,充分利用農戶和農村經濟組織的信用信息和評價結果,確定了21項有特色、有針對性、有借鑒性的農村金融創新服務方式推行。濰坊農村信用社的信用評定就是在農村,把各家、各戶、各村,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通過信用評定的形式,把其需要金融服務的品種、額度、項目等等進行信用評定。而信用評定的方式則是多種多樣。
1.山東省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業發展不相匹配。農產品市場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市場體系,而農村的金融服務業務單一,主要集中在信貸業務上,新興中間業務在農村沒有普及。此外,農業貸款條件也不能滿足各種農業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如農業貸款周期不符合農業生產周期,農業貸款品種僅局限于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缺乏針對農村固定資產更新和改造的中長期貸款,傳統按季付息的方式也不符合農業資金秋季集中回流的現實。
2.農村正規金融供給主體單一。金融機構主要分布在城市,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分布密度較小。農業發展銀行不與個體農戶直接發生信貸業務關系;90年代初以來農業銀行在“減員增效”的呼聲中,設置在鄉鎮及其鄉鎮以下的分支機構,被大量撤并,服務重點轉移到城市地區。在一些地方,農村正規金融的貸款,實際上是農村信用社獨家壟斷;存款市場則是郵政儲蓄和信用社二分天下。例如,惠民縣李莊鎮的機構信貸主體包括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三家。2000年以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在李莊鎮設有支行,之后撤出。
3.資金供給額度偏小。按規定,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對農戶的小額信用貸款額度一般在5萬元以下,2006年開始,農信社為1000名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有產業特色和良好經營效益、亟需擴大規模的農村青年創業者提供“青年創業項目流動資金貸款”,貸款額度在30萬元以下,期限為3年,但申請該項貸款的農村青年,必須是該龍頭企業的訂單農戶,并與該企業簽訂了農產品生產、銷售合同,且信譽良好。單個訂單農戶貸款額度仍然在5萬元以下,這與結構調整中農民不斷擴大的資金需求不相適應。
4.資金供給期限短期化嚴重。原本農業生產受動植物自身生產特點的影響,存在周期相對較長的特點,而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縱深發展,現代農業中高效環保,周期長的農產品快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周期加長,而農村金融機構則仍然發放以短期為主的農業貸款,不僅無法促進農業生產,反而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產生了抑制作用。如:目前郵政儲蓄銀行發放的農戶小額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一年,這不僅與養殖業、林果業的生產周期不匹配,而且與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儲運及其他非農行業的生產時間也不相吻合,使得農民有時不得不借錢還貸;農業銀行發放的農戶小額貸款規定額度內的單筆借款期限超過1年時,只有在收回該筆借款本金的50%后,收回的借款本金才能在核定的有效期限內再次循環使用。
5.各涉農金融機構享受的優惠政策差距較大。例如,村鎮銀行定位是服務“三農”,但準備金繳存比例高于同性質的農村信用社;在營業稅、所得稅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商業銀行標準,村鎮銀行的營業稅率為5%,而農信社僅為3.3%。另外,財政對農行、農信社發放農業貸款進行貼息,但對村鎮銀行發放貸款沒有明確規定進行貼息,這些都不利于村鎮銀行的生存與發展。
1.在自愿基礎上大力鼓勵和發展各種農村(民)金融合作組織和協會。如世界最大農業國美國早在1986年就擁有農業供銷合作社和有關服務合作社4799家,每6位農場主中就有5位是通過合作經濟組織獲得各種經濟服務。歐洲最大農業國法國的73萬個農場中,絕大多數農場主都參加了產前、產后領域的合作組織;德國所有的農戶都是合作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日本村村都有農民組織,戶戶參加農民組織。成立包括民間金融組織在內的各種農民經濟組織(協會)可以使得農民通過自己的組織(協會)去爭取貸款,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分散的農戶缺乏貸款抵押品、以往貸款資信歷史記錄缺乏等缺陷,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戶在爭取貸款過程中面對金融機構的談判能力;相對于分散的農戶而言,農民組織(協會)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可以起到匯總農民意見,與有關政策機構進行溝通和協調的功能,而且能夠把政府政策信息及時有效地向農戶傳遞,從而起到降低政策執行成本,維護農村政治、經濟穩定的作用。
2.根據不同特點對農村金融市場的供需主體進行細分,建造更有針對性的創新性服務體系。對農村大型企業,重點在于擴大金融服務(包括數量和品種),積極創新和推廣各類現代金融工具,實現農村金融創新與農業產業化互動;對農村中小型企業重點在于滿足其融資需求。對富裕農戶,重點在于提供現代金融服務,健全農村多元化的農業投融資體系;對貧困農戶,重點在于滿足其生產生活貸款需求,開展小額信貸。同時,建立健全農民和企業征信檔案,完善客戶管理信息系統,形成信息共享的信用平臺。加強與各金融機構的合作,對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個人和企業停止提供信貸、結算等金融服務,嚴懲失信者。
3.積極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誠信建設,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征信體系,盡快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數據庫。繼續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積極開展信用村、信用農戶、信用企業、信用個體戶評選,通過實施貸款利率優惠、擴大貸款額度等激勵措施,促進農民和中小企業提高信用意識。要加強企業及個人信用行為的規范與約束,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勵機制和失信懲罰機制。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務行為,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運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對破壞金融生態的行為予以制裁,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樹立誠信意識。
4.政府適當介入優化農村金融發展的環境。農村金融市場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借貸雙方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即放款一方的金融機構對于借款人的情況根本無法充分掌握,如果僅僅靠市場機制就可能無法生長出一個農村社會所需要的金融市場。因此,有必要采取諸如政府適當介入金融市場等措施。例如,對辦理蔬菜大棚、農村住房抵押借款的申請人,相關部門優先核發、減免大棚所有權證、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對農民發展生產、創業辦經濟實體,并符合蔬菜大棚、農村住房和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借款條件的,貸款利率在現行利率幅度內實行優惠;對金融機構提供風險補償獎勵;金融機構開展蔬菜大棚、農村住房、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借款業務,財政給予風險補償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