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杰
企業統計是政府統計的基礎,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手段。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擁有完備的、及時準確的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企業統計工作必須針對當前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本著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盡快建立既滿足市場經濟需要,又與國際接軌的統計管理體系,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
1.統計法制觀念淡薄。統計制度不健全,隨意填報報表、干擾統計數據的行為時有發生。不少企業特別是個體私營企業統計臺賬和原始記錄越來越不健全,填報統計指標的隨意性加大,統計數據質量下降。一些企業沒有建立規范的企業統計制度,甚至沒有設立統計職能部門和統計工作崗位,統計報表只是由財會人員或其他部門的人員代填代報,一些統計指標也難以準確按照統計制度的具體要求來計算填報。個別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在統計數據上做文章,有的為了政績人為夸大成績而虛報數據;有的為了逃避稅收或是擔心露富而瞞報數據。這將使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受到極大挑戰,動搖了統計數據之基,對統計信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2.對企業統計的目的認識不明。企業統計的定位沒跟上企業改制的步伐,從而導致了企業統計職能的弱化。這也是導致企業統計被認為與企業管理關系不大,引不起領導重視的根源。有些企業領導對統計知識了解甚少甚至不了解,企業經營決策很少利用統計資料進行定量分析,統計工作也無助于企業經營管理。重會計輕統計現象普遍存在,認為統計工作對企業來說屬“無效”勞動。一部分企業對統計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時期,統計體制、統計指標體系是以為政府機關服務為宗旨的,企業視完成上級任務為主要職責,企業的統計工作也只是填填報表而已,只被看作是點數和算數,統計的職能也只是體現在反映上,完全沒有意識到統計的管理、決策輔助職能。缺乏面對市場,面對資產經營責任制,面對已經公司化了企業具體情況進行的統計工作。這樣也就意識不到統計應對市場的能力,影響企業統計在企業內部的定位,造成統計意識、方法手段、組織結構的落后。
3.統計的內容與方法落后。企業統計工作沿用以生產統計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模式,側重于生產量的統計核算,缺少對價值量和資金運轉的統計核算。另外,現行的統計指標存在“三多三少”的傾向,即反映實物量的多,反映價值量的少;反映產出量的多,反映投入量的少;反映速度的多,反映效益的少。由于統計資料主要供上交政府機構與主管部門,有些指標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企業自身也不具備自己建立指標體系的動力與能力,大體上說是數據的簡單登記與匯總。統計指標設計不科學,成為統計參與經濟責任制中考核成本的障礙。
現行的統計內容決定了企業統計基本是依靠層層報表的全面統計方法,而重點調查、問卷調查、抽樣調查和市場預測等在市場經濟中用處較大的這些方法在日常統計工作中應用卻很少。統計工作簡單化,缺少對本企業有用信息的搜集、整理,不能為企業決策提供咨詢。由于很少認識到統計的決策支持功能,也就使用不到統計預測與決策的現代方法。目前,多數企業仍以手工統計為主,采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很少。由于統計手段落后統計方法單一,工作效率低,因此很難保證統計數據的質量。
4.統計工作人員素質不高,難以滿足職責所需。由于對企業統計工作的重視不夠,因此許多企業不能配備較高素質的統計人員,企業統計人員的整體素質相對偏低。特別是兼職的統計人員,學歷較低,業務水平差,自身素質與所從事的統計工作不相適應,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憑經驗、憑感覺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匯總和加工,使統計工作不能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有效參考。有些統計人員的工作僅僅停留在統計核算上,缺少現代化經營管理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不能有效地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即使是科班出身,由于現行統計教育在課程設置、學科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尚有不完善之處,特別是統計理論與統計實踐的銜接不夠,因而也很難勝任新形勢對企業統計工作的要求。
1.強化統計法制觀念。在統計工作的各個環節,堅持和實行依法管理,形成依法辦統計,依法管統計,依法興統計的法制保障體系。政府統計部門加大《統計法》的宣傳力度,提高企業經營者和統計人員對統計法規認識,要求企業經營者和統計人員加強學習并嚴格遵守《統計法》和《統計法實施細則》,提高企業經營者和統計人員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觀念。企業領導的法制意識是關鍵,只有具有高度統計法制意識的領導,才能帶動企業全員統計法制意識的提高,形成濃厚的、健康的統計法制環境。廣大統計人員準確、及時地上報統計報表,做到不虛報、不瞞報、不拒報、不遲報,認真履行職責。加強統計數據質量控制,加強對數據的審核和評估,確保各項統計數據真實可靠。各級統計、紀檢、監察、法制等部門協作配合,加強統計執法檢查,要采取切實措施,對執行統計法律法規,準確、及時、全面地提供統計數據的先進單位要予以表彰;對不上報報表、數據失真的單位應依法追究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樹立統計工作的權威性,才能使統計工作在法制軌道上得到加強,使統計數據在立法、執法中得到凈化。
2.轉變企業統計的職能。企業統計首先也實現職能觀念上的轉變,重新定位。即企業統計要從重點為國家宏觀服務轉向為企業微觀和國家宏觀雙向服務,并側重為企業微觀服務。統計的主要任務應是為企業各級生產、經營、管理人員提供優化決策的信息依據,為強化企業管理服務。也就是說,企業統計服務的對象首先是企業本身。應將報告型統計轉變為管理信息型統計,使統計工作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一部分。統計工作應改變過去那種“事后諸葛亮”式的統計分析方法,樹立統計超前觀念。企業統計部門應憑借先進的統計預測技術和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根據所掌握的內、外部統計資料,及時對企業生產經營和市場情況作出科學分析與預測,盡力減少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動態反映遲鈍的統計滯后性,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供“優質服務”。
3.改進企業統計的內容與方法。以前的企業統計指標體系基本上屬于生產型管理模式,多是反映產品經濟的實物指標。有關反映市場動態、價格變動、債權債務、資產增值等方面的指標非常缺乏。因此,改革企業現行的統計指標體系是企業統計目前的重要任務之一。應當設計一套既能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又能滿足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和決策需要;既能滿足國家宏觀核算的需要,又能與企業統計核算、會計核算和業務核算相銜接;既要有描述性指標,又要有分析評價及預測性的指標體系。
隨著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統計分析方法應由注重事后性分析向注重事前分析轉變,由注重定性分析向注重定量分析轉變。在具體方法上,除了采用現代數理統計方法外,還應采用一些諸如多元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靈活運用各種分析法及分析手段對統計數據進行定量分析是統計分析發展的方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對各類統計信息的需求量增多,僅靠手工處理是難以完成的。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的出現和興起,使這一局面有所改觀。一方面,可以使企業統計工作建立在精確、快速、高效的現代化信息處理技術之上;另一方面,它可以從技術上把整個統計工作聯為一起,大大提高統計工作的效率。
4.加強企業統計人才隊伍建設。按照《統計法》和國家有關規定要求,企業要建立健全統計機構和統計隊伍,并根據統計任務的需要,設置綜合統計管理機構或者指定統計管理人員。企業應優化統計管理隊伍的人才結構,統計人員既要懂管理流程、熟悉市場,進行企業內、外部調查和搜集相關信息;又要掌握現代統計方法,能進行科學統計分析,具有統計預測能力;還要懂信息技術,充分應用計算機這一工具;當然,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企業統計隊伍,是企業統計改革的核心。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主要由市場調節,只有隨時掌握市場信息,了解供求關系變化,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企業應充分發揮統計在生產經營和管理中的職能,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