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亮
(作者系合肥市發改委主任)
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的范圍涵蓋了中、東部7省1市,擁有5億多人口,具有吸引產業轉移的巨大市場容量;
3小時到達上海,2小時到達武漢,1小時以內到達南京,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合肥融入長三角;
合肥現有35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類產品,具備全方位承接產業轉移的現代產業體系;
目前,合肥重點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務條件。
但是,合肥的經濟總量與承擔的責任相比還不大,工業化水平還不高,城市承載力還不強,在發展的路上,還任重道遠。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借鑒發達地區的好經驗、好辦法,不斷優化體制機制環境。繼續登高望遠,站在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格局認識、思考、謀劃合肥發展。
要不斷創新,敢為天下先。行使好示范區的“先行先試權”,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敢于突破體制機制性障礙,想前人不敢想的事,做前人做不了的事,拿出突破性、針對性政策措施,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當前,合肥已迎來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安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合肥創新試點市、合肥經濟圈建設等政策疊加的歷史性機遇,又將掀起一個發展新高潮。按照市委提出的目標,到2015年合肥市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6000億元,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再前移1-2位,工業產值超過10000億元,培育發展5個千億元級產業、4個500億元級產業和一批百億元企業。
發展藍圖已經繪就,跨越的號角已經吹響。面對示范區建設的新機遇、新要求,我們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扎實苦干、狠抓落實、務求實效,全力推進示范區建設,奮力開創合肥科學發展、加速崛起新局面。一是狠抓規劃研究與編制。根據示范區規劃的任務和要求,抓緊制定或修編重點專項規劃,做好與“十二五”規劃的銜接,引進外部智力資源,開門辦規劃,提升規劃水平,統籌產業布局,讓規劃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二是狠抓項目引進與建設。堅持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開放帶動戰略,只要是好項目,不論大中小,不論內外資,不論所有制,都要積極引進。要繼續實施工業立市戰略,推進自主創新與承接產業轉移的融合,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壯大支柱產業;抓住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創新型城市試點機遇,加快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支持科技成果就地產業化,形成高質化、高端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著力抓好京東方六代線、熔安動力、大陸輪胎、中鹽化工等在建項目,全力引進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帶動性強、影響長遠的重大項目。形成投產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策劃一批的可持續項目梯次。三是狠抓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按照示范區規劃和國家創新型試點市的要求,先行試驗重大改革措施。積極推進投融資改革與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與產業資本、風投資本的緊密對接,完善人才激勵和引進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創業的潛能。探索推進規劃、土地、建設、環保、勞動就業、價格及各項社會和公益事業改革。建立有利于強化統一領導,理順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管理體制機制。四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要繼續推進大建設,圍繞完善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國際機場、港口、航道等重大對外交通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框架,加快推進高架路、軌道交通、“141”組團內部路網等一批路橋項目。要著眼全局,加強開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標準化、規范化、國際化的高水平、高層次產業承接平臺。五是狠抓發展環境建設。牢牢把握承接產業轉移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機統一,把好項目準入關、投資強度關和環境評價關;注重節約集約用地,注重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切實抓好巢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合肥新一輪跨越發展的巨輪已經起航。我們將咬定青山不放松,解放思路、開拓創新,努力推進合肥跨越趕超,把合肥建設成為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新特區,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和安徽加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