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東
鼓勵農民進城,旨在改變農民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通過宅基地復墾和農村承包地集中經營,提高農村土地的規模生產效益。
在土地資源日趨緊缺,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時代,提高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效率,騰出更多的土地空間,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全國各地必須破解的重大課題。
2010年3月,浙江海寧市出臺新政,鼓勵農民以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以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市基本生活保障。
城市化的必經之路
盡管在海寧市區做了15年的生意,但家住海寧市鹽官鎮的49歲農民沈菊英第一次覺得自己是城里人了。“我農村的老屋一直閑置著,兩三畝承包地也荒在那兒,如今能以農村宅基地置換海寧市區公寓房,以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養老保險,既解決了我兒子的婚房,又解除了我的后顧之憂,這項政策就好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沈菊英對海寧市新近出臺的這項政策稱贊不已。
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海寧市,如沈菊英一樣,85%的海寧農民已進入城鎮,在城里工作,在城里居住,對土地的依賴性已經很低,基本上可以脫離土地謀生了。“與城市相比,住在農村看病、交通出行都不方便,我早就想搬進城里了。”沈菊英說,不靠種地養家糊口以后,占地面積較大的農村老宅已經閑置多年,早已成了危房。據調查,海寧農民收入85%來源于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而海寧85%的農民從事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離開農村進城當市民,他們能夠解決就業問題。
與此同時,按照海寧市遠期規劃,海寧市區人口將達到40萬人。“現在,市區戶籍人口還不到20萬。”海寧市委農辦副主任王馬升說,目前,海寧市有13.5萬戶農民,鼓勵農民進城,是推進城市化的必經之路。當前,必須解決農民就業地與居住地、戶籍所在地相互脫節問題。
而從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方面講,建設新農村新社區必須從農房改造入手,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農民變市民、農村變社區、農房變公寓,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填平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在公共資源產品享有方面的溝壑,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在已有的操作實踐中,一般以“就地搬遷、就地安置”為主,為數不多的跨區域置換也僅限于跨村,這類“從村頭搬到村尾”的搬遷安置模式,對發達地區農民的吸引力越來越小。
對許多農民來說,借新農村建設之際,洗腳上岸,搬遷入城,均等享受公共服務資源,才是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如今,隨著教育、醫療、交通、體育等優質公共資源向城市聚集,城市社保、醫保、低保等社會保障全覆蓋。顯然,從農房搬遷獎補激勵到公共服務資源一體化惠及,才能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
再者,海寧是中國皮革之都,蓋商場、辦工業園、建住宅,處處用地吃緊,農民宅基地通過復墾,變成耕地以后,在保證全市耕地總量不減少的前提下,城市建設就有地可用了。
“海寧實踐”的吸引力
海寧市的這項政策規定:凡具有海寧市常住戶口,且有合法的農村宅基地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自愿永久放棄全部農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居住戶,就可以申請置換市區安置房和基本生活保障。置換后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由進行股份制改造后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經營,收益歸村民集體分享。參加雙置換的農民進城后,隨之可獲得與被征地農民一樣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子女在城里就學等城市“福利包”。
海寧市計劃首批建造5萬到10萬平方米的市區置換房,提供給選擇市區安置的農民。
市區安置,選址是關鍵。選址在市區,地價成本過高,政府吃不消,農民也買不起。選址過于偏遠,周邊配套設施不齊全,農民又看不上。為此,在市區安置點的選擇過程中,海寧市堅持“方便農民,讓利農民”的原則,盡量提高市區安置房的品質吸引力,以此吸引農民主動參與這項改革。在報名工作啟動之初,海寧市就公布了市區安置點的選址,在海寧市南北大道與聯合路的交匯處,距離最繁華的市中心約2公里。
每戶農民的換房面積由兩個核定基數相加:一是以戶為單位,每戶可以2000元每平米的價格購買40平方米(海寧市區房價在6000元左右);二是以人為單位,每人40平方米,獨生子女多加40平方米。以一個三口之家為例,可以換取200平方米的市區公寓房。政策還規定,每戶標準內總面積不超過260平方米,房子有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120平方米四種戶型,一家最多買3套。
家住海寧市鹽官鎮聯豐村的74歲老人張彬,他的兩個兒子都在市區生活,自己一個人住在老宅,顯得空空蕩蕩。為此,他在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他算了一筆賬,政策的優惠令人吃驚:自己和老伴兒兩個人的戶口都在村里,這樣就可用2000元/平方米的價格購買120平方米的置換房,同地段同檔次商品房單價6000元,總差價48萬元;同時,還有養老、醫療、就業培訓等福利。
截至目前,申請參與首期市區安置的報名工作已經結束,全市共有679戶農民提交申請,這一數字遠遠超過當初預期。
“福利包”解農民之憂
農民進城以后,生活怎么辦?雖然海寧市民營經濟發達,大多數農民能夠在企業找到工作,但是農民失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萬一找不到就業渠道怎么辦,會不會有后顧之憂呢?
海寧以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基本生活保障后,按照海寧市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執行。具體而言,給農民全家辦理城市戶口,孩子可在戶口所在地學校上學;進行大病醫療統籌,住院花費5萬元以下,報銷七成,花費5萬元以上,報銷八成;提高基本生活保障,達到退休年齡,每月可領生活保障金,現在的標準是每月360元,今后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逐年上漲;同時,政府免費就業技能培訓,幫助推薦工作,實在找不到工作的,2年內,每月發100元生活補助。
有關人士算了一筆賬,農民置換進城,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待遇、醫療保障大病醫療統籌等,一戶置換的農戶社保費用達11萬元左右。顯而易見,海寧農民進城以后,享受了市民待遇,用基本生活保障、城市社保等兜底。
與此同時,宅基地和承包地置換以后,其性質仍然沒有改變,為村集體所有。目前,海寧市在總結11個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全面開展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確保年內該市余下的171個行政村全面完成改革任務,并建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每一個村民均能分到村集體經濟的股份,每年均可享受村集體經濟的收益分紅,以此促進農民跨區域安置,切實維護農民集體經濟合法權益。
其實,海寧農民置換進城是嘉興市“兩分兩換”的升級版本。2008年始,嘉興啟動農房改造,“兩分兩換”,其內容準確表述是“將宅基地和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以承包地換股、換租、換保障,推進集約經營,轉換生產方式;以宅基地換錢、換房、換地方,推進集中居住,轉換生活方式”。換房的地址由鄉村換到小集鎮,跨村組進行。
“能否讓農民直接進城,讓農民多一個選擇。”當時,海寧市領導根據海寧農民較富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這樣一個新觀點,這吸引了許多農民的關注。
然而,農民置換進城,市區安置,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巨大的資金。政府首先必須提供置換生活保障,一戶安置農戶社保費用達10多萬元,統計下來,就是一筆相當大的開支。這只是政府“明補”,還不包括政府建造“市區置換公寓”隱性支出的“暗補”。海寧置換公寓建設用地以出讓的方式供應,納入年度土地供應計劃。這些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塊本可以通過招拍掛,賣個好價錢,這筆土地出讓金就是一筆不小的“暗補”。
有業內人士指出,政府舍得讓利,農民得實惠得便利的海寧探索,其實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一個新舉措,值得關注和研究。
(作者為嘉興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