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輝
為了進一步了解浙江人才市場對會計專業人員的招聘需求,進而獲取人才市場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等信息,我院會計專業近期專門成立了“會計專業人才市場調研小組”(以下簡稱”調研小組”)。調研小組以近兩屆畢業生為基礎,選取了杭州、寧波、溫州、臺州、紹興等五大地區55家單位作為調研對象,詳細了解用人單位基本情況、會計崗位設置、會計人才需求、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評價等。
(一)被調研單位基本情況。本次調研的樣本采集點主要集中在商貿流通服務業和制造業,分別占到41.82%和40%。在這些單位中,企業規模為“大型企業”的有15家,“中型企業”的有25家,“小型企業”的有15家,中小企業占比72.73%。這些與我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中小企業財會類崗位是相符合的。
(二)被調研單位會計專業崗位設置及人才需求情況。從調查結果看,90%以上的被調研單位設有“會計主管”、“主辦會計”、“往來會計”、“出納”和“辦稅員”等崗位,部分單位還設置了“資金管理”、“財務資產核算”、“財務成果核算”、“總賬報表”等崗位。從被調研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學歷要求看,要求“本科以上”的有15家,占27.27%;“專科”的有23家,占41.81%;“不注重學歷”的有17家,占41.82%;但沒有要求“中專”學歷的。具體崗位招聘分類中,“會計”、“出納”、“主辦會計”、“往來會計”占據前4位,分為50%、30%、10%、5%左右。
(三)被調研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職業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在這次調研中,我們就被調研單位對專業人才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職業素質和能力也進行了著重研究。問卷對會計專業人才職業素質和能力要求設置了4個題目,分別是“職業基本素質”、“掌握的專業知識”、“必備職業技能”和“比較欠缺的能力”。從反饋的結果來看,絕大部分用人單位對“誠實守信”、“團隊協作”、“與人溝通”等職業基本素質非常看重,同時也認為這三個方面是現在畢業生“比較欠缺的能力”。另外,從對用人單位相關負責人訪談的情況來看,“溝通能力欠缺”、“主動性不夠”等也是被提到頻率最高的字眼。在“掌握的專業知識”方面,用人單位比較注重“成本核算”、“商品流通企業核算”、“稅收核算”及“報稅的操作”。認為“財務軟件操作”、“稅務事務處理”、“各項核算技能”是畢業生必備的職業技能中最為重要的三項。
(四)被調研單位對畢業生在校參加技能競賽和獲取各項證書的態度。在被問及是否贊成通過技能競賽來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問題上,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選擇了肯定的答案。在會計專業學生取得的證書方面,用人單位首選的是“會計從業資格證”,接下來依次為“會計師初級”、“省級專業競賽獲獎證書”、“學生干部獲獎證書”、“獎學金獲取證書”。從這個結果來看,用人單位考慮的首要是畢業生畢業后能直接上崗,也就是具備從業的資格與能力。
(五)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評價。從問卷反饋的情況來看,部分單位認為還是應該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訓,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其余大多數企業并沒有表露他們的期望,這也是我們事先在設計這個問題時所能預料到的。但是,從我們對用人單位的訪談情況來看,大多數部門主管對于已就業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態度給予較好的評價,同時也提出了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不足的問題。
(一)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專業建設,積極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提高專業人才培養的市場適應性。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情況的評價,好的方面是值得肯定,不足的方面應該受到重視。比如他們在評價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畢業生上崗初期缺乏對實踐的了解,從學校畢業到工作獨擋一面有一段過渡的時間,這個過渡也就是學校在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在人才使用方面的銜接。根據高職教育的“市場需求導向”原則,我們須嚴格按照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來完善專業建設的內容,深入推進以工學結合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等運行方式,強化學生對專業實際工作的了解,盡力彌補學校在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在人才使用方面的“縫隙”,努力做到從學校畢業到走向工作崗位“零過渡”,切實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
(二)積極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使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建設源于實際工作崗位又服務于實際工作崗位。理論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必須服務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課程建設也必須如此。盡管在以往的課程設置中也遵循了用人單位會計專業崗位設置的特點,但從我們與已參加工作畢業生的交談中可知,課程的理論與他們實踐崗位操作仍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是不可能消除,然而伴隨我們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這種差距可以有效縮小,那就必然要求專業課程建設以工作過程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專業課程設置與建設來源于實際工作崗位又服務于實際工作崗位。
(三)以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為核心,強化素質教育,推動今天培養的財會專業人員能夠演變成明天的財會專業人才。用人單位對我們問卷中設計的“職業基本素質”、“掌握的專業知識”、“必備的職業技能”和“比較欠缺能力”等選項是比較認可的,并把“誠實守信”、“團隊協作”、“與人溝通”等“職業基本素質”列在了前三位。就短期來衡量,我們培養的畢業生是會計專業專業從業人員,但從長期來衡量,他們只有發展成會計專業人才才有可能真正立足社會。如果說“掌握的專業知識”、“必備的職業技能”能夠通過改革和完善專業課程來解決,那么“職業基本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強化我們的職業素質教育來實現,這永遠高等教育必須堅持的陣地。
(四)常做市場調研,強化就業指導。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較高,這是高職辦學的優勢,然而優勢背后也隱藏著憂患,那就是當前還存在重招生、輕就業的現象,尤其是不重視就業質量,對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要缺乏研究,對崗位實際技能的要求把握不夠,對就業信息掌握不足,對畢業生缺乏有效的就業指導和服務。
(五)加強與用人單位聯系,拓展社會影響力,使學校對學生的關愛由校園延伸到社會。從調研反饋來看,調研小組普遍反映,我們多年來堅持的畢業生實地走訪得到用人單位的支持和肯定。
1.繼續加強對已畢業學生的關心力度,使學校對學生的關愛延伸。猶如商品的生產,不僅考慮品質,考慮銷售,也要注重售后服務。畢業生是學校培養的,對他們的關心體現了學校以學生為本、辦學負責。學生在感受母校溫暖的同時,也在用人單位樹立了形象,推廣了我們的社會影響力。
2.與校外實習基地加強合作,共同探討一種長效機制,開發實習崗位,做到1+1>2。校外實習基地接受畢業生頂崗實習期望的是穩定,如果通過協商建立某種機制,適當開發部分專門供學生實習的崗位,這樣即能解決他們的用人成本,也能容納更多的學生實習,完全可以做到與企業共贏。
3.努力尋求與有畢業生就業的用人單位緊密合作,從無到有,為高職教育工學結合贏得社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