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城市化通過集聚人口和產業使城市快速發展,通過輻射城市文明帶動鄉村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2009年,浙江城市化水平達到57.9%,城市對農村的擴散和輻射作用已開始顯現,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依存度大大增強,統籌城鄉發展處于整體協調發展階段。
但是,囿于城鄉二元的分割體制,目前城鄉要素尚不能自由流動,城鄉資源也不能統籌配置。即便是“大舉推進”的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也是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主管,在實踐中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猶如兩張“皮”,始終“粘合”不到一起。
城市化不僅通過集聚人口和產業使城市快速發展,還通過輻射城市文明帶動鄉村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為此,權衡以上兩“新”,起龍頭作用的只能是新型城市化。即通過建立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引領農村經濟建設,通過樹立集聚集約、創新創意的理念引領新農村社會發展,通過城市公共設施、現代文明的輻射引領農村文明進步,具體地講:
第一,以新型城市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村土地大規模流轉,推動農村宅基地置換,并優先復墾為耕地,為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騰出空間。各種社會消費需求釋放,加快現代農業的生活、生態、文化功能開發,不斷豐富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涵,提高現代農業經營效益。促進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發展,加快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第二,以新型城市化促進農村人口城市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浙江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吸納有條件的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轉化為城鎮居民”。
根據這一精神,按照分類、分層、分階段的要求,通過農民“轉移”、“轉產”、“轉身”等途徑,加快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其一,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建立城市“拉動”和農村“推動”的雙向聯動機制,促進在城鎮有固定住所和穩定工作的進城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其二,加快中心鎮培育和農村新社區建設,促進農民向中心鎮和中心村集中居住,享受與城市社區一樣的公共設施,引導農民就業的二三產業轉移,加快農民非農化進程。其三,推動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促進農民身份從“自耕農”轉變為“經營大戶”或“農業工人”,加快農民現代化進程。
第三,以新型城市化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浙江在全國率先啟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為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一階段,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以農村為重點,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對接。即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分階段、分步驟、有差異地推進。在經濟發達地區,把農村居民全部納入公共服務保障范圍,逐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標準,最終實現城鄉居民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務;在欠發達地區,加快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政策和制度設計上,預留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接口。
其二,以政府為主導,拓寬城鄉公共服務供給渠道。即把提供城鄉公共服務放在支出預算的優先位置,確保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需求都有預算安排。同時,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城鄉公共服務投資和運營的有效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廣泛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
其三,以改革為主線,創新城鄉公共服務體制機制。即在加大公共服務投入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用改革的手段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解決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不均和公共設施運行效率不高等問題,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