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艷平
當前創投機構傾向于紛紛投資已經成熟的項目,而對種子期和成長期公司的投入很少
5月份國務院出臺“新36條”,嗅覺靈敏的溫州資本正蠢蠢欲動,有報道近1400億元民間資金準備以股權投資形式投資實體產業,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將進入創業投資領域。這對正需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浙江而言,可謂“及時雨”。創業投資向來被譽為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世界知名企業如微軟、戴爾、思科等背后都有創業投資的身影。
創業投資是一個成熟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相結合的有效方式。雖然浙江具有雄厚的民間資本,但是由于前些年創業投資發展環境艱難,再加上創業投資的高風險性,浙江民營企業家對這種新興投資渠道的認可度較低。大量民間資金熱衷于地下金融以及游走在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和資源品市場,與實體經濟漸行漸遠。發展創業投資不僅可以為這些民間資金尋找到一條新的投資增值途徑,規范和穩定區域金融體系,還可以有效解決創新型、成長期企業的融資難題。
事實上,相比前些年舉步維艱的處境而言,2009年以來,創業投資迎來了一個真正的“春天”。最大的“利好”無疑是創業板的開閘。創業板主要面向成長型、科技型及創新型企業,上市標準更為靈活和寬松,大大拓寬了創業投資的退出渠道。截至2010年6月,已有9家浙江企業在創業板上市,極大地激發了浙江創業投資的熱情。此外,浙江未公開上市股份轉讓平臺也在今年1月份正式啟動,目前已有7家公司的股份在該平臺上成功進行交易,這也將成為浙江創業投資退出的重要本土平臺。
另一重大契機是危機以來,更多民營企業家認識到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時代一去不返,傳統制造業也趨于飽和,進入新興產業領域成為不少民營企業發展的新方向。再加上2010年5月國家出臺“新36條”,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進入生物醫藥、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企業投資這些領域的熱情升溫。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從而為創業投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
近些年雖然浙江創業投資機構的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擴張,投資成功的項目也越來越多。但是總體而言,仍明顯滯后于經濟的發展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創業投資日益增長的需要。現階段,浙江創業投資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做大規模。浙江管理資金規模在1億元以上的創業投資機構較少,管理資金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創投機構只有四家左右。由于創業投資項目的高風險性,創業投資基金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分散投資以分散風險,規模太小的話,少數投資項目失敗就可能使整個創投機構陷入癱瘓。同時創業投資項目周期長,從投資到增值退出至少需要三五年,必須擁有足夠的資金規模才能保證正常運轉,避免投資出現斷層。
——規范運作。浙江創投機構內部團隊運作的層次較低,尤其是一些規模小的創投機構基本上是一人獨大,在選擇和確定投資項目時往往由董事長或總經理憑個人經驗以及人脈關系來決定,風險較高。還有部分創業投資將資金直接投資于股票二級市場、期貨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或者將資金以貸款的形式出借,運作不規范。創投機構應摒棄這種短期的逐利行為,將精力用于主營業務,樹立專業投資者的形象。相關部門也應加大對創業投資機構的監督和規范,嚴禁創投機構從事資金拆借、房地產、股票和期貨等業務。
——提高增值服務能力。當前創投機構傾向于投資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項目,尤其是臨上市企業,而對種子期和成長期公司的投入很少。實際上,創業企業更希望從創投機構獲得管理咨詢、財務顧問等方面的增值服務。浙江創業投資機構必須不斷提高增值服務能力才能真正發揮企業“孵化器”的功能。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