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海泉
(作者為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巡視員)
杭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從優化結構體系、推進產業融合入手,經過努力,使杭州的產業發展達到區域一流水平,全國領先水平,國際先進水平,真正實現經濟與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近年來,杭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的各項決策部署,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快轉型升級,強化民生保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勢頭。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98.66億元,增長1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9292美元,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10968美元。通過積極的探索實踐,杭州走出了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路,并從中總結出一些有益經驗,這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定不移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創新;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杭州多年來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有一定成效,但經濟發展實質上仍是粗放狀態,主要問題可概括為“四難”:結構優化難;環境支撐難;競爭力提升難;區域統籌難。杭州經濟保持了18年兩位數快速增長,而今構成其快速發展模式的諸多要素條件、內外環境、增長動力與機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有的發展方式問題越來越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結構優化難。杭州的傳統工業比重較高,新興產業培育相對較慢,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不升反降。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4.45%,同比下降1.74個百分點,全省僅第四。不少企業仍處于產業鏈低端,部分企業雖然屬于高新技術企業,但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傳統產業升級步伐不夠快,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不夠大,重工業發展水平不高,行業結構不合理且競爭力相對較弱,整體發展速度低于全國。新興服務業占比較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傳統產業比重仍然偏高,服務業產品的總體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環境要素支撐難。目前,杭州污染物排放總量依然很大。2008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7.56億噸,一批污染嚴重的造紙、印染等傳統產業在工業中仍占較大比重,產業增長方式轉變仍然偏慢。今年以來,全市資金信貸難度加大,土地供需矛盾加大,企業用工成本增加,資源要素制約著杭州經濟的發展,如果沿襲原有的發展方式,杭州的資源環境將難以支撐經濟的快速發展。
——競爭力提升難。杭州產業總體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底端,產業升級面臨困難。雖然杭州科技進步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仍然滯后于經濟發展。以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產業競爭力依然較弱,具體表現在:發明專利授權數量不夠多;企業生產設備相對落后;擁有自主品牌的工業企業比例較低;多數企業品牌建設落后,缺乏參與或主持制定標準的能力;高技術產業規模偏小等。
——區域統籌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前提下,現有的創業創新體制、社會管理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等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影響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阻礙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農村發展滯后于城鎮,自2006年以來,杭州市區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一直高于全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特別是5縣(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明顯低于蕭山、余杭。此外,農村的民生事業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很難突破資金、建設用地瓶頸,農村專業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等問題,也進一步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經過長期的快速發展,杭州面臨現實的挑戰:面臨追趕世界潮流的挑戰;面臨城市競爭的挑戰;面臨區域統籌的挑戰。杭州要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就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總體方向是:依托轉化內部潛在資源優勢,集聚外部高端資源要素,采取“跨越式發展”模式,搶占長三角區域的產業制高點、市場制高點和競爭制高點,加快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文創經濟轉型發展,實現“杭州制造”向“杭州創造”、“杭州服務”、“杭州創意”跨越,打造高層次的“三二一”產業結構,進入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特征的后工業化時代,這應是杭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路徑。
一是優化結構體系,推進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推進產業高端化,努力提升杭州市產業國際分工地位,注重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壯大培育,提升發展傳統優勢工業、適度發展新型重化工業、大
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全面構筑形既接軌世界又有杭州特色、制造與創造相互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配套、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的“3+1”(現代服務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產業體系。

自主創新為源動力,淘汰低端產業,提升中端產業,發展高端產業
這些年來,杭州確定的城市國際化、工業興市、服務業優先、軟實力提升、環境立市、民主民生戰略,從根本上講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二是加快高端發展,強化科技創新。以自主創新為源動力,淘汰低端產業,提升中端產業,發展高端產業,培育特色產業,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引導企業研發向上下游衍生產品轉移,引導更多企業圍繞核心產品構造配套產品鏈,促進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傳統工業向集群化的新型工業、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轉變。不斷完善公共科技服務職能,完善科技創新戰略動力機制與制度安排,實現科技對產業轉型的強大支撐。
三是培育企業梯隊,健全體制機制。擇優扶強,抓住大企業大集團、成長型中小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三個重點,培育和引進同步發展,著力構建合理的、梯隊化的企業結構。逐步形成以大企業大集團為龍頭、眾多中小企業為龍身龍尾,彼此關聯、相互促進和支撐的新型產業組織結構。加強產業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保障,整合完善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各項政策,充分發揮產業導向目錄和空間布局指引的作用。健全資本市場,健全要素配置機制,運用土地、資金、能源、環境資源等要素的配置杠桿,調節引導產業的轉型升級。
四是優化空間布局,加強開放合作。以產業導向目錄為指導,建設產業大平臺,形成各類產業發展集聚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破解土地要素資源制約,形成產業間的規模效應和協同發展效應,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杭州作為長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和杭州都市經濟圈的中心城市,應充分利用好區域地位優勢,以全面開放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強與國內外先進企業的合作,加快出口產品轉型,提升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引進符合杭州產業導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實施好“走出去”戰略,規避貿易磨擦,擴大產業的國際化經營。大力發展服務外包,促進產業向價值鏈的高端升級。
五是構建生態文明,突出民生社會。倡導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人居環境等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提高市民的生態意識。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積極發展低碳經濟,逐步建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產業發展機制。繼續以“破七難”為主載體,形成“7+X”新框架,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