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于澤
國家權力,是一種社會權力,而企業家通過配置資源、組織生產、提供工作崗位等,掌握著大部分經濟權力,也即“影響他人的能力”
黃光裕案一審宣判,中國曾經的首富黃光裕犯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單位行賄罪三項罪名成立,獲刑14年。其妻杜鵑和原北京中關村科技董事長許鐘民也倒下了。
曾經的首富倒下了,我們不能讓他白倒,其倒掉是有深刻意義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解讀出來。解讀,需要見識,也意味著我們有沒有直面現實的清醒,還有那份勇氣。
歷史上溯大約100年,在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美國首富洛克菲勒必須解散他的標準石油公司,原因是壟斷。當時,洛克菲勒帶領標準石油公司兼并了眾多石油企業,為全世界生產石油產品。洛克菲勒認為,他這樣做形成規模經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石油業的效率。
在美國人心目中,洛克菲勒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堅守家庭價值,靠勤勞與才智致富,熱心慈善事業。但著名記者艾達·塔貝爾的一系列深度調查報道,揭露了真相:標準石油公司通過低價鐵路運輸的不正當競爭手段,擠壓獨立石油生產商,壟斷生產,壟斷價格。洛克菲勒在道德上破產了,一名美國財富英雄,從此淪為破壞資本主義公平競爭原則的罪人。
但在中國,對富豪的真相揭露、合法性審查和批判成了一個社會禁忌,有些人把這類活動妖魔化為“仇富”。“仇富”成了富豪的防火墻,成了社會批判的禁止性咒語。他們斷言,中國富豪絕大多數都是靠守法經營發家致富的,不要挑剔他們。而事實又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有200多名富豪落馬,中國的富豪榜被謔稱為“殺豬榜”,誰上誰死。
于是,就有了一個時代性怪現狀:對官員的腐敗指控充斥著媒體,監督公權力正當,而對富豪的真相揭露少之又少,有也是事后諸葛。黃光裕三罪,即是警方先查,媒體跟進報道。如果公檢法不先動手,記者就很少發現真相,更不要說對富豪“說三道四”了。
一個社會共識是,官員掌握著人民授予的權力,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墒?,人們忘了,企業家掌握著社會的經濟權力,其實也是掌權者。我們習慣于將權力與官帽官職劃上等號,但在西方,學者們將“權力”定義為“影響他人的能力”。國家權力,大致是一種社會權力,而企業家通過配置資源、組織生產、提供工作崗位等,掌握著大部分經濟權力。
既然企業家掌握權力,在道義上,他們就應該受到監督和制約。絕大多數人,每天除了睡覺,大部分時間是在企業度過的。企業決定著人們的收入與前途,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家庭、成就感和幸福感。而在企業的背后,站著企業家。他們影響無數個人,還可以影響政府政策,社會不予戒備,行嗎?
對于公權力,很多中國人喜歡引用英國阿克頓勛爵的一句名言:權力傾向于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其實,阿克頓所謂的權力,并非僅指公權力。哲學家羅素就認為,金錢與權力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金錢本身就是影響力,其次它可以購買公權力。企業家掌握經濟權力,自然也有濫用權力的傾向,如果不加監督和制約,就會導致經濟權力的絕對腐敗。
中國富豪頻頻落馬,怪政府監管不力,是對的。但面對企業家作為權力一極的事實,政府而外,全社會都要強化監督意識,股東要監督、勞方要監督,媒體和學術界也要監督。對企業家持懷疑與批判的態度,不應被視為“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