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潔
在商業策劃試圖突破規則的今天,以娛樂為手段甚至為目的的策劃還是應以公眾安全與倫理道德為底線,才不致真正走向“娛樂至死”
早年在校園的時候,《娛樂至死》這本書便在美學老師的評說之下如雷貫耳。盡管網絡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普及著,電視媒體對社會大眾的輻射依舊不見減弱。
“我們所憎惡的東西未必能夠摧毀我們,反而是我們熱愛的東西最終會毀滅我們”。波茲曼預言的那個為了娛樂而娛樂,除了娛樂之外一無所有的時代也許正在到來。
最近這些天,張悟本和他的《百科全說》成為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尤其是對于老人與主婦們,可以不知道當下的國際紛爭,卻不可以不知道張悟本。今年2月以來,張悟本靠著湖南衛視《百科全說》節目迅速走紅。作為一檔脫口秀節目,湖南衛視以其一貫的策劃和造星路數出擊,走紅也許是一種必然。只是,如今的對象并非《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8090》這些本該“娛樂至死”的節目,而是一檔關乎公眾健康的養生節目,冠之以“娛樂”的外殼,也許折射了當前國內電視文化的一種傾向。
一個針織廠的下崗職工“成長”為被大眾奉若神明的養生專家,媒體的造星能力不可小覷。當然,將張悟本的“走紅”歸結于湖南衛視的“神奇”策劃自然過于片面了。近日,《百科全說》制片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之所以選擇張悟本這樣的嘉賓,是因為“從出版界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他的圖書銷量不錯后綜合考量的結果”。如此看來,出版界在“推銷”張悟本的這場娛樂秀中亦“功不可沒”。娛樂化不僅僅是電視媒體的競爭王道,更是所有媒介奉為精髓的法典。
教學本就是一種充滿技巧的活動。的確,在以“知識”為內核的傳播形式中,若是形式貧乏,讓觀眾新生困惑,就意味著低接收率。“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對立,并非只是流派之間的對立,更是現實層面的之于商業意義的對立。
恰如波茲曼所言,“傳統的教室在電視機前的一片笑聲中黯然退出了我們的生活”。于是,《百家講壇》和“易中天”們走紅了,娛樂了大眾,也滿足了商業需求。將歷史消解在娛樂中,以娛樂化的形式加以演繹,即使存在偏差,也無關痛癢;《非誠勿擾》的男男女女們被“炒熱”了,增添了笑料,亦創造了商業價值。盡管在娛樂與商業之外,節目本身缺失了更深層的意義,卻無可厚非——“娛樂”二字本就是電視媒介存在的最長遠意義。
以“娛樂至死”的理念套用于養生教學,策劃加復制出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自然是創造了商業電視節目策劃的又一成功案例。只是,關乎公眾健康,話題也隨之變得嚴肅起來,由此遭受的詬病更是來勢洶洶。在眾權威齊來攻破的陣勢之下,“當代中醫食療第一人”的大話徹底被粉碎。可以預見,粉碎之后,引發的也許是電視人的一場思考。
作為一種單向度的傳播,電視無法如網絡那般互動起來,公眾難免容易被媒體預先設置的議程所左右,一時間失去客觀與理性的判斷能力。但這種單向度的傳播,其效果也只能在有限的時空中存在。一旦經過反復推敲,加之社會輿論的第三方作用,公眾的判斷力最終必然回歸理性。
波茲曼點出了時代變化的方向,他透過技術的演進,看到技術如何深刻和徹底的改變了人類生活。在商業策劃試圖突破規則的今天,以娛樂為手段甚至為目的的策劃理念都無可厚非。只是,娛樂的界限也并非全然消失,公眾安全與倫理道德為底線,也許才不致真正走向“娛樂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