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官員稱我國勞動報酬占GDP比重被低估,這是5月18日《人民日報》對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的采訪報道。按照賈康的說法,我國勞動報酬占GDP比重被低估了6.3個百分點。即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應是46.0%,而不是全總官員所說的39.7%。
然而,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這兩人使用的數據非常不靠譜。《中國統計年鑒》并沒有公布全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數據,賈康所謂的勞動報酬占比被低估,是在對《中國統計年鑒》各省數據加總后得出的。恰恰在這個地方,出了一個低級錯誤,因為大家都知道,全國GDP不等于各地GDP相加,由這樣一些不能相加的數據得出全國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準確性顯然值得商榷。
筆者自2006年底開始研究勞動所得占GDP比重問題,起先也想通過各地數據來得出全國結論,結果發現行不通。筆者當時找到了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來研究全國勞動所得占GDP的比重。這就是把扣除非勞動收入后的人均收入數據,除以人均GDP,這樣就直接得出了全國勞動所得占GDP比重的結論。
這一方法的關鍵是人均收入數據是否準確。通常而言,統計局公布的人均收入數據,不可避免地具有被低估傾向。因此,采取這一方法得出的勞動所得占GDP比重,也會出現一定的被低估。
但這并不重要。只要這類數據的低估率,年度間變化較小,那么通過這一分析,就能得到改革開放以來關于勞動報酬占GDP比重變化的趨勢性結論,就可以觀察到勞動報酬在國民經濟中分配中的地位的變化,而這才是最重要的。
筆者當時得出的結論是,1983年以來,中國勞動所得在國民經濟分配中的比重持續下降。這一比重在1993至1996年有所上升,然后再持續下降。2005年,根據筆者計算,勞動所得占GDP比重為36.7%,比1983年下降19.8個百分點,比1978年下降5.7個百分點,資本所得比重1983至2005年上升了約20個百分點。
關鍵是趨勢,關鍵是勞動所得比重在這20多年當中,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的結論。雖然由于收入的復雜化趨勢,人均勞動收入低估率可能逐年有所提高,但這不會影響勞動所得占GDP比重大幅下降結論的確立。至于某一年勞動所得占GDP比重的具體狀況,由于數據誤差,我們只能認為它僅具概念性的象征意義。
根據勞動所得占GDP比重大幅下降的長期趨勢,我們就能看到一些中國重大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為什么中國的積累率長期居高不下,為什么投資推動為主的增長格局長期難以扭轉,為什么服務業比重長期較低,為什么國內消費市場長期不能令人滿意。答案只有一句話,即相對于政府和企業有較多的錢而言,老百姓的錢太少。
如此重要的關于國民經濟分配的重大結論,就這樣由筆者這個省里的研究人員,當時在全國首先提出。2007年3月,文章在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網站上掛出的第四天,新華社浙江分社記者小馮就來采訪。新聞從業人員對于新觀點的敏感性,遠遠高于一些專家學者。隨后,《新華文摘》、《瞭望》、《改革》、《新民周刊》、《南風窗》等雜志,都相繼刊登了筆者的文章或是觀點。
當然,必須清醒認識到,這種勞動報酬占GDP比重較低狀況,很可能是后發國家高速增長時期必須經歷的一個不太愉快的過程。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日本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勞動所得占GDP比重,也徘徊在50%以下。當日本人均GDP在1970年接近和達到5000美元(1990年價格)以后,勞動所得占GDP比重才開始較快上升。
令人可喜的是,當前已出現了勞動所得占GDP比重下降放緩的趨勢。根據筆者計算,2002年至2008年,全國勞動所得占GDP比重,平均每年下降0.73個百分點,而2008和2009年,平均每年僅下降0.36個百分點,其中2009年只下降0.23個百分點。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隨著就業崗位增長快于勞動人口增長,亦即“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在“十二五”時期,勞動所得占GDP比重過低問題將趨于緩解,中國宏觀經濟的重大比例關系,亦將有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