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家釧

在川北的大山中蜿蜒顛簸,一條青竹江水清依舊,金黃色的油菜花和蔥郁的樹木已讓人無處尋覓災難的痕跡,只有山路上穿梭往來的工程運輸車和一塊塊平整出來的土地、林立的塔吊,以及隨處可見的肺腑標語令人切實感受到重建家園的忙碌。從喬莊到竹園,從青溪到沙洲,在棗樹村、在木魚中學、在關莊福利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可貴品質在延續,萬眾一心、大愛無疆的精神之光在浙川重建的家園中閃現。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棗樹村民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從內心深處吶喊出來的最強音,它已經成
黃坪鄉棗樹村位于青川縣南部,全村幅員面積6平方公里,有村民206戶,746人,“5·12”特大地震使絕大多數村民房舍垮塌,半數村民受傷,水利、農田、電力等基本設施被毀,辛苦積攢幾代的財富毀于一旦。
在村口,正好碰到了從縣城買菜回來的村民李玉明。他熱情地將我們招呼進了他的“感恩苑”農家樂。漂亮的二層小樓迎面掛著那幅被溫家寶總理充分肯定的標語,“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震后,在“國家補一點、浙江幫一點、銀行貸一點、自己湊一點”等多途徑、多渠道支持下,棗樹村一棟棟安全、經濟的新房在廢墟上拔地而起……
35歲的李玉明震前一直外出打工,如今說起自己的農家樂,卻頭頭是道,“指揮部安排我們到浙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培訓,真的感覺到了差距,我們還要在特色上下功夫,還需要寧波兄弟多幫忙?!?/p>
據悉,為加快青川重建家園的步伐,滿足產業恢復發展及農村群眾就業的需求,浙江省援建指揮部投入1640萬元,對青川縣18650名農村勞動力免費進行“農村科技干部”、“新農村建設致富帶頭人”、“農村‘明白人’”、“農村勞動力轉移預備制”等培訓。結合青川縣農戶的實際情況,開設了香菇、木耳、高山玉米等農作物種植技術及農民工外出務工常用法律知識培訓課程,幫助農戶解決種植技術瓶頸,保障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
李玉明家的院子里停放著去年6月份花了9萬多元新買的吉利轎車,專門用來接送客人和買菜。除了農家樂,家里還有茶樹和果樹,一年七八萬元的收入讓李明玉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霸诩依锞涂梢再嶅X,還出去干什么?現在這樣子,把老人也管到了,把娃兒也管到了,很巴適(舒服)的?!?/p>
如今,棗樹村村民不僅全部搬入新家,生產也快速發展。全村已開起了4戶農家樂、有13戶人家搞起生態雞養殖場,還發展了近千畝干果基地。黃坪鄉黨委沈德華書記介紹說,“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3400元,較震前增長30%以上”。
在山上,村民石光武正興沖沖地從自家的田里走來,那只從小因事故而截掉的斷臂在空蕩的袖管里搖擺。他的聾啞妻子張正蘇正抱著孫子在自家小超市門口曬太陽。當年是這對最讓人憂心的殘疾夫婦第一個站在自家廢墟上,重拾家園。“二人連心,地動山搖何所懼;一臂獨擎,天下困難能戰勝”,小店門楣上燙金的對聯在國旗映襯下熠熠生輝。
2009年2月,寧波市指揮部會同青川縣委宣傳部和黃坪鄉黨委政府,決定投資100萬元打造“棗樹壩社精神家園”,對棗樹壩社群眾在特大地震災難中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精神加以展示和傳播,著力幫助地震災區廣大干部群眾修復心靈創傷,重建信心。標語一傳十、十傳百,災區各地競相張貼懸掛,成為青川災后恢復重建的一面精神旗幟。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說,教育對一個地方非常重要,一個老師能夠影響無數個孩子,而有了無數受教育的孩子,災區就有希望徹底改變
2008年11月4日,浙江省副省長陳加元隆重宣布,“浙江省對口援建青川縣教育系統首個建設項目——黃坪小學災后重建正式啟動,這標志青川縣教育系統災后重建將如火如荼地展開”。
重建,拉近了浙江與四川的距離。為幫助青川縣盡快實現教育恢復重建,浙江省與青川縣達成協議,幫助青川縣開展教師培訓和支教工作。2009年3月17日,35位浙江赴青川教育支教團教師到了青川,被分配到各學校進行半年的支教,接下來的兩年半,將有5批150名優秀教師到青川支教,提升當地的學科教育水平,優化教育體制,同時,青川也將派150名教師來浙江交流培訓。
來自蕭山的一位支教老師在日記中曾寫下這樣的話:“希望我的行動能給災區孩子帶去一份關愛;在蕭山和青川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愛心之橋,為災區的孩子撐起一方燦爛晴空!為災區的教育工作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沿劍青公路一路走來,遠處,馬鹿中學、馬鹿小學成了4月大山中最美的風景,孩子們在塑膠跑道上奔跑嬉戲。青竹江畔,由紹興市援建的關莊中學淺灰色的墻面上勾勒著粉墨綠的邊角,與四周的青山綠水遙相呼應。竹園鎮,一個占地500余畝、總建筑面積13.7萬平方米的“竹園智慧島教育園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它將承接青川縣災后重建的教育、文化功能。
“現在的學習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桌子板凳全是新的,籃球場、跑道都是塑膠的,周圍綠樹成蔭,學校前面的小木橋變成了寬闊的水泥橋,太感謝浙江的叔叔、阿姨們了!”這是四年級學生蔣麗的心里話。
春日的陽光下,木魚中學的張洪巧正和同學玩耍,臉上的笑容仿佛在告訴我們,他們正在從悲傷和痛苦中慢慢走出來,樂觀面對未來的一切。
數千年的巴蜀文化孕育出四川人忍辱負重、愈挫愈勇、敢為人先、智慧包容的精神氣質,是災后精神家園重建的深厚根基
歷史是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脈所在,是一個地區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特有標志,也是其獨特魅力所在。災后重建不僅僅是各項基礎設施的恢復,還應該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社會再造過程。
從喬莊鎮出來,沿金唐公路,逆青竹江而上,我們便開始了青川之行最為美麗的行程——清溪鎮。途中,一夜的春雨將一座座大山籠罩在層層薄霧中,山間粉墻黛瓦的簇新民居點綴在桃紅柳綠之間,連從點滴中尋找那場災難的傷痕都似乎是徒勞。
青溪鎮,始名于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注》,曾是郡、州、縣治地,歷來是商家云集和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被稱為“川北門戶,西屬喉嚨”。摩天嶺、控夷關等留下無數歷史傳說;還有蒿溪拱北、郝家坪戰國墓群、張家大院等古民居……可以說,1700年的青溪歷史便是青川的歷史縮景。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使明代古城墻部分受損,石牛寺、華嚴寺房屋出現大面積垮塌,古城內始建于明代的300多處民居已成危房。
一進入青溪鎮,忙碌的建筑場景又讓我們感受到了火熱的重建氛圍。溫州援建指揮部朱三平副指揮長介紹說,“青溪鎮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我們要抓住災后恢復重建的機遇,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青溪古鎮的恢復和沿街民居立面風貌改造,加快開發歷史文化景點,再現古鎮風貌和明代邊防軍事城鎮,打造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歷史人文古鎮。對民居的風貌改造也要以自然生態的人居環境為特色,以清末民初川北民居穿斗式建筑風格為主,打造體現川北特色地區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的建筑。要讓建筑融入傳統,融入民族的生活,讓居住者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榮!”
如今的古鎮還是一個巨大的工地,惟有殘存的石碑和門樓能讓我們依稀感受到“摩天嶺上觀牛羚,陰平古道讀三國”的古鎮遺風。而當我們走過風鈴叮鐺的鐵索吊橋,進入陰平村時,青磚鋪砌的小道上,兩個孩子坐在背簍里睜著大眼睛,清徹的眼光瞬間讓點綴著木格花窗、大紅燈籠的農舍也變得鮮活起來。

在青川的短短幾天,我們看到,無論是年愈花甲的老人,還是稚嫩如花的孩童,見到援建干部的第一句話都是“太感謝你們了!”感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倡導的美德。上至白發老人,下至童顏稚子,都在將“感恩”用于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中。
黃坪鄉村婦雍桂華(音)一句樸素的話語給了我們最形象的認識,“我們四川人愛吃火鍋,我們對浙江的援建者就像火鍋一樣愛?!?/p>
在青川,我還認識了很多援建人員。湖州市交通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張啟標兩度入川,超負荷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險些倒在崗位上;年輕的“80后”夫妻徐世卿、陳芬芳把新房安在了板房里,在青川縣營盤鄉書寫著感人的援建故事;海鹽縣5位援建干部幾次被山洪圍困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卻始終樂觀……
“躬身即犁,踏腳有岸,家園在手,誓死相牽……有一種不屈叫青川,有一種力量叫青川,有一場揮灑,有一腔肝膽,有一群父老鄉親,叫——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