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輝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委提供的數據,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占據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中小企業創造的產值占GDP的60%以上,貢獻的利稅總額占全國的40%以上,出口總額占全國的60%以上,解決城鎮就業人數占全國的75%以上,提供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占我國出口總值的60%以上,完成的稅收占我國總的稅收收入的40%以上,以上數據充分說明中小企業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解決勞動人口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特別是融資難嚴重制約著我國中小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1.中小企業內源性融資比重過高,大部分中小企業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內部積累來獲取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但中小企業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這種方式融資的數量極為有限,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要,導致中小企業生存困難。
2.中小企業外源性融資中,以間接性融資為主,直接性融資比重過低。間接性融資主要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而直接性融資則指的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數據表明,中小企業外源性融資的絕大部分是靠銀行貸款,直接性融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3.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一次性數額小,頻率高,提高了融資成本,同時信用又不高,銀行處于降低風險和節約成本的角度考慮,往往會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或者對貸款做各種限制,不愿意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這造成了中小企業依靠銀行貸款來解決間接性融資來源變得非常困難。數據表明,目前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僅占銀行信貸總額的8%左右。
4.中小企業通過證券市場進行直接性融資門檻過高,絕大部分企業不具備發行股票和債券進行直接性融資所需要的條件。只有很小一部分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的方式來融資。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各國普遍面對的問題,我國的中小企業也不例外,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貸款機構的原因,同時政府也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
1.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一是許多中小企業規模小、產權單一、科技含量低,無法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二是管理方式落后,經營行為短期化傾向嚴重,負債過多,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競爭的需要,抵御風險的能力差,很容易被市場淘汰;三是財務制度不規范,財務信息質量不高,許多中小企業惡意欠債,資產多頭抵押,導致資信等級不高,銀行貸款的風險過大,不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2.金融機構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風險和成本都較高;二是經濟一旦有波動,金融機構處于資金安全的考慮,往往收縮銀根,嚴格控制貸款的規模,提高貸款的條件,受到影響的首先就是中小企業;三是金融機構的收益與所面對的風險不對等。我國貸款的基準利率還是由人民銀行統一制定,沒有完全市場化,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利率與對其它企業發放貸款的利率一樣,但是風險卻很高,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意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
3.政府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上力度不夠,許多企業不講誠信,銀行無法獲得發放貸款所需要的信用記錄,影響對企業貸款的發放;二是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機構不健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僅僅依靠某一個方面的力量,需要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等各個方面共同努力,而政府在政策法規的制定、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以及進行金融監管方面都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因而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及我國中小企業的特點,從實際出發,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將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政府要積極推動適合我國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消除融資者與資金提供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持,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也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這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
2.政府要設立專門管理部門和政策性銀行,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組織保障。目前對中小企業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重復,機構重疊,增加了中小企業的交易成本。政府應當將分散的職能集中起來,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其職能一是通過擔保等手段鼓勵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或者進行風險投資;二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咨詢和信息服務,支持中小企業創新;三是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困難,對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指導、幫助等;而政策性銀行主要職能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較為優惠的信貸資金。
3.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法律支持和幫助。目前我國為中小企業制定的法律法規是按照不同的所有制分別立法,造成不同經濟成分的中小企業法律地位不平等,不能展開公平競爭,也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
4.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財稅政策,加大直接財政資助的力度,通過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專項補助資金等措施加強對中小企業進行補貼的力度;通過稅收減免、提高納稅起征點、降低稅率等稅收優惠措施以及允許加速固定資產折舊等形式,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提高其自身積累資金的能力。
5.金融機構要提高認識和管理水平,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一是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風險較高而收益又低,不愿意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但有許多的中小企業有很好地發展潛力,只要金融機構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風險控制措施得力,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也能做到風險在其承受的范圍之內又能實現較高的收益;二是金融機構要積極進行產品創新,不斷推出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改變目前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無法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
6.政府要推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直接性融資的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直接性融資創造條件。一是大力發展和完善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充分考慮中小企業的實際,為中小企業直接進入這兩個市場融資創造條件,并不斷完善中小企業進入兩個市場融資進入與退出機制;二是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和票據市場,促進企業融資工具的多元化。
7.中小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資信水平,增強融資能力。一是中小企業要建立和完善財務制度,提高財務信息的質量和透明度;二是中小企業要努力提高資信能力,構建與銀行良好關系,按時歸還借款,為企業將來再融資創造條件;三是在中小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規范公司的治理結構,引進優秀管理人才,提高生產經營效率,降低經營風險,提高信用水平,進而增強融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