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軍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取得了巨大發展,并在解決就業、貢獻稅收、技術創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國,由于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和不成熟,社會信用環境不完善,中小民營企業進行融資時受到的限制比較多,融資困境也同樣阻礙著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我國的中小企業普遍具有資產有限、生產經營規模小、產品市場變化快、經營場所不固定、人員流動性大、法人代表變動頻繁、知名度較小等特點。這些特點嚴重影響了其信用等級,特別是在經濟轉軌過程中一些中小企業改制時對銀行債務處置不當,存在相當普遍的逃避債務傾向,造成銀行對改制中的中小企業心存芥蒂,對中小企業的工作重點不是如何加大投放,而是如何防范企業逃避債務,防范金融風險,甚至出現了因企業改制轉軌而對資金需求最大最迫切時,也是銀行放貸最謹慎、企業貸款最困難的反?,F象。
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資上造成的問題可能發生在兩個階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是會導致逆向選擇。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指的是:貸款者和借款者之間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性,即有關借款者的信譽、擔保條件、項目的風險與收益等,借款者比貸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優勢。這種優勢使得貸款者在借貸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為了消除不利的影響,貸款者只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過去平均的信息來設定貸款條件,而不是根據風險程度的高低確定利率。這樣,就會對那些高于平均條件的優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會退出借貸市場。這一過程的不斷重復,借貸市場上借款者整體素質就會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貸風險的貸款者常常是那些尋找貸款最積極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逆向選擇問題。由于逆向選擇使得貸款可能招致信貸風險,貸款者可能決定不發放任何貸款,即便市場上有信貸風險很小的選擇。
目前,我國涉及中小企業管理的政府部門主要包括工信部中小企業司、科技部、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工商管理總局、商務部出口中小企業處等,這些管理機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的不同業務范圍等分別進行管理和指導。但是,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致使管理機構設置重疊,管理職能重復以及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中小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的規劃和協調,也不利于政府相關政策的有效實施。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只愿給國有企業貸款,同為中小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樣。在中國,大部分的銀行貸款首先給了國有企業,其次是“三資”企業,最后才輪到民營企業。而只要是民營企業貸款,大多都會出現手續繁瑣、條件苛刻、減少貸款額等諸如此類的現象。打破所有制的歧視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根據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的指導原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宜多元化,這也符合中小企業融資的特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數擔保機構的資金幾乎完全來源于政府撥款,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很少。由于各地政府的財政壓力普遍較大,可以撥付給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資金比較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本地區中小企業對擔?;鸬男枨蟆;鹨幠P?,引發了諸多相關問題:一是抗風險能力差。有些擔保機構由于擔?;鹨幠_^小,幾乎沒有什么代償能力,一旦出現代償,就可能導致倒閉。二是放款規模較小。因基金規模小,擔保機構的放款規模也比較小,難以滿足企業生產經營需要。三是融資的成本比較高?;鹨幠P?,承擔代償的能力有限,因此擔保機構便提高貸款企業的資格要求,導致企業通過擔保機構融資的成本比較高。
發展我國中小金融機構是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要步驟。中小銀行和民營企業具有不可替代的親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減少逆向選擇,為民營企業的融資提供擔保機制,創建市場化擔保機構。目前,為民營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的機構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在地方財政支持下,組成的擔保中心。擔保企業資金來源可多家負責,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營企業出一些,社會中介組織自愿者出一些等等。擔?;鹂纱嫒肷虡I性金融機構,由商業金融機構協助管理。盡快允許開辦私人銀行或民營股份商業銀行。建立私人銀行,最大程度為民營資本的流通與擴張提供舞臺,現在雖然有幾家所謂的“民營股份制銀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著國有資本的影子,甚至又有點回到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老路子上的傾向。盡快允許開辦私人投資銀行有限公司或財務公司或資產管理公司。建立行業協會性質的資本流通管理與仲裁機構,規范民間拆借或借貸行為。
第一,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小企業應積極借鑒并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探索建立和調整適合自身發展特點、適應市場變化的組織機構;推動企業健全各項基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較為科學的經營決策程序,基本實現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繼續推進中小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真正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競爭需要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嚴格遵守國家會計準則和相關的具體規則,加強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建立科學的財務會計制度;繼續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和信用檔案數據庫,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信息征集與評價體系。
第二,培育和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應因地制宜,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市場、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具有競爭優勢和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積極采用高效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技術,注重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不斷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政府應出臺有關加大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以促進中小企業向規范化方向發展。這些政策包括:(1)政府財政支持。我國應逐步增加對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資金投入。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每年應新增高科技產業發展專項撥款,實行部分撥款、部分低息有償使用,提供與高風險投資相配套的低息長期優惠貸款;擴大對私營個體經濟的貼息范圍,大力扶持規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私營企業的發展。(2)減免稅負政策。加大優惠政策的力度,將更多的資金吸引到風險投資領域。要進一步降低高技術企業的所得稅,清理整頓和規范對中小企業的收費,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3)金融優惠政策。中央銀行要進一步出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政策,進一步要求各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力度,放寬對中小企業的放貸條件;保持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份額,切實辦好國有商業銀行的小型企業信貸部,確保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提高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