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蘭
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并逐步改善高等教育經費構成,采取了多種渠道籌集高校資金,高校的資金效益問題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焦點。現行的財務分析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高等教育發(fā)展和各項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財務分析的現狀,然后依據目前高校財務分析的特點從基本財務狀況、預算執(zhí)行情況、財務風險情況、資金運用情況和財務績效分析等方面設計了分析指標體系,確立了以績效分析為核心的高等學校財務分析體系。
財務分析在高校財務管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校對財務分析普遍都不太重視,有些高等學校甚至還談不上有財務分析,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長期以來,高校經費來源于國家撥款和預算外收入,使用上不核算成本,從而使人們對學校用款形成一種偏見,認為國家撥多少學校用多少,無須注重效益。
目前,高校財務分析主要采用比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兩種分析方法,并且主要以學校整體的大收大支作為分析對象。這兩種方法均是對高校過去的經濟情況進行反映,屬于事后的分析,對于分析中發(fā)現的問題,盡管事后可以采取了補救措施,但損失卻難以彌補。
現行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中》中只列舉了經費自給率、預算收支完成率、人員支出與公用支出分別占事業(yè)支出的比率等幾個財務分析指標。
1.只停留在“量”的分析,而忽視“質”的分析。目前高校的財務分析一直停留在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預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經費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總體“量”的財務分析,而對影響學校收入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支出結構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學等“質”的方面進行的財務分析很少。
2.只注重事后分析,忽視事前分析。隨著高校辦學體制的改革深化,高校所面臨的競爭和風險日益加劇,傳統(tǒng)的事后分析已經不能滿足高校發(fā)展的需要,它要求高校的財務分析能為高校的生存發(fā)展預先提供高質量的指標信息,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fā)展。
3.只注重定性因素分析,忽視風險因素分析。高校的日常財務分析通常是對資金的收入、支出及預算執(zhí)行情況等具有確定性性質的因素進行分析,而對高校籌資能力、償債能力等具有不確定性質的風險因素很少進行分析。
財務管理工作滲透到學校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財務部門要做好財務分析,還需要各職能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有很多會計資料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提供。
財務分析方法是建立財務分析體系、完成財務分析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在選擇財務分析的方法時,要根據分析的目的和內容盡可能收集有關的詳細資料,確定適當的分析方法。目前高校財務分析活動所需要的資料和數據,主要來源于高校的財務報告體系。高校財務分析中常用的是比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除了這兩種方法,還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對報表數據進行分析。
1.基本財務狀況指標設計
高校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組織,雖然不用編制損益表,但需要編制資產負債表、收支表,并計算一些財務指標以進行分析,具體可以從學校經費總收入、收入結構比率和支出結構比率來分析。
學校經費總收入=政府撥款+學費收入+科研服務收入+附屬單位繳款+其他收入(含捐贈收入、投資收入等)
收入結構比率=各項收入/總收入
支出結構比率=各項支出/總支出
分析上述指標時主要采取對比分析法,特別注重本期實際與歷史的比較。
2.預算執(zhí)行情況指標設計
預算是學校事業(yè)計劃和事業(yè)任務的全面反映,是學校財務工作的基本依據。該部分分析包括實際收入、實際支出與預算差異,收入預算完成率、支出預算完成率。利用這些指標分析預算收支的實際完成情況、實際與預算產生的差異以及原因。
(1)收入預算完成率=學校實際收入總額/預算收入總額
(2)支出預算完成率=學校實際支出總額/預算支出總額
(3)預算完成率=預算支出/(上年結余預算收入+本年預算收入)
(4)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專項經費占預算總支出的比例
3.財務風險指標設計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同時也給高校的運營帶來了風險。為了規(guī)避風險,有必要設計財務風險方面的指標,對高校面臨的風險情況進行分析說明。該方面的指標主要包括:
(1)反映償債能力的指標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是高等學校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資產負債率是衡量高等學校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金開展業(yè)務活動的能力,以及反映債權人提供資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用于評價高等學校資產負債的狀況。
(2)反映年末貨幣資金構成的指標
非自有資金余額占年末貨幣資金的比重=(年末借入款+年末應繳財政專戶+年末應交稅金+年末應付票據+年末應付及暫存款)/(年末銀行存款+年末現金)
該指標越低越好,低了說明擁有的貨幣資金都是學校可以自行支配的,不是債務形成的。
自有資金余額占年末貨幣資金的比重=(年末事業(yè)基金-投資基金+年末專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銀行存款+年末現金)
該指標越高越好,說明學校擁有的貨幣資金是歷年滾存結余形成的。
4.資金運用情況指標設計
該部分指標反映學校資源配置的情況,說明學校資源安排的合理性和利用率的高低。該方面的指標有利于對學校資金運用的效果進行深入探討。該方面的指標主要有:經費總支出增長率、經費總支出占經費總收入比率、人員支出占事業(y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占事業(yè)支出比率、生均事業(yè)支出及增長率、教職工人均經費總支出及增長率等。現著重對以下指標進行分析:
(1)生均事業(yè)支出增減率
生均事業(yè)支出=年教育事業(yè)支出/年學生平均人數
生均事業(yè)支出增減率=(本年生均事業(yè)支出一上年生均事業(yè)支出)/上年生均事業(yè)支出
(2)科研經費增長率。科研經費增長率是本年科研經費(含科研經費撥款、科研事業(yè)收入、縱向科研課題經費、橫向科研課題經費、科研獎勵經費、學校科研立項經費等,下同)相比上年科研經費的增長額與上年科研經費的比率。它是衡量高等學校科研實力和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3)經費自給率。經費自給率是高等學校除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以外的所有自籌收入總額與高等學校全部業(yè)務支出總額的比率。此指標用于衡量高等學校組織收入的能力和滿足經常性支出的程度。
經費自給率=(事業(yè)收入+經營收入+附屬單位繳款+其他收入)/(教育事業(yè)支出+經營支出)
其中支出指的是經常性支出,一次性、臨時性的大額支出應予以扣除。
5.財務績效分析指標設計
隨著高校改革,國家加大教育投入,高校采取多渠道籌資,高校財務分析體系逐步轉向以績效分析為核心的分析體系。高校的財務分析體系要反映高校的特殊性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圍繞上述中心任務,高校必須投入一定的運行費用。如何使有限的資金獲取最大的直接或間接效益,反映為財務績效,主要從學校的教學績效、科研績效、自籌能力以及資產績效四個方面進行指標設計。
(1)教學績效指標
生師比=學生人數(年平均數)/教師人數(年平均數)
這一指標說明高校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間接反映財務運行效率。生師比越高,說明學校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
生均事業(yè)支出=全年教育事業(yè)支出/學生人數(年平均數)
一般地說,學校層次越高、實力越強,培養(yǎng)學生所需的經費就越多。但在同等條件下,忽略學生培養(yǎng)質量上的差異不計,生均培養(yǎng)經費越少,反映學校的辦學成本越低,提高辦學效益的狀況越好。
生均設備費=全年設備購置支出/學生人數(年平均數)
學校要想提高辦學質量,就必須加大對學校設備的投入,故本指標越大越好。
人員經費占總支出比重=人員經費支出/學校支出總額
在學校的全部經費支出中,人員經費比例越高,公用經費比例就越低,真正用于事業(yè)發(fā)展的部分就越少。
(2)科研績效
科技支出對收入貢獻率=科研收入/科研支出
這一指標說明了高校科研支出對科研收入的貢獻情況,反映了高校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收能力。該指標越大越好。
科研活動收入年增長率=(本年科研活動收入總額一上年科研活動收入總額)/上年科研活動收入總額
科技成果獲獎率=科技成果獲獎數/科研支出
該項指標反映了高校科研方面的投入產出效益,這一指標說明了高校科研支出的利用效率,該項指標越大越好。
(3)自籌績效
資金籌集方面的指標反映學校從政府撥款、接收捐贈和自籌經費等渠道獲取經費的能力,一方面反映學校在提高辦學質量、擴大學校知名度等方面獲取政府社會等資金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反映學校通過技術開發(fā)與咨詢等技術服務、開辦成人教育、舉行各種培訓、興辦校辦產業(yè)等多種手段獲取經費的能力。
經費自籌率=學校自籌經費收入/學校收入總額
該指標反映學校對國家的依賴程度、學校自我籌措資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這一指標越大,說明自我積累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越強。
自籌經費年增長率=(本年學校自籌經費收入一上年學校自籌經費收入)/上年學校自籌經費收入
這個指標從動態(tài)角度反映了學校在自籌資金方面的努力程度和狀況。
(4)資產績效
固定資產年增長率=(本年固定資產總額一上年固定資產總額)/上年固定資產總額
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資產增長速度。進行固定資產增減情況分析時,還要結合固定資產分類情況表來考察主要是哪些類別的固定資產增加和減少。為了考核儀器設備的利用情況,可用以下指標來分析:
儀器設備利用率指標=每年實際使用機時/每年定額機時,這一指標反映全部儀器設備中有多少被利用,有無閑置情況。
6.建立高校財務的行業(yè)標準值。在運用比率分析法對報表數據進行分析時,不同單位計算的指標數值不同,由于缺乏相應的標準值作比較,各學校很難對各自的財務狀況作出正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