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1.會計制度編制依據薄弱。從新農合試點實踐經驗來看,基金會計管理仍停留在保管原始憑證的水平,會計核算實務缺失,財務報告或者沒有或者不正規,基金財務信息不能定期公示,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良好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會計制度編制依據的缺乏,阻礙了基金會計核算的發展和完善。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會計核算基礎不統一。由當前衛生部門及新農合試點地區的實際經驗總結,新農合基金會計核算的基礎主要有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兩種,但權責發生制的會計基礎明顯存在實踐難題。
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會計科目設置有待完善。當前,一些統籌地區新農合的會計科目名稱不完全統一,這使得新農合基金監管及信息統計工作出現較大困難。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一些地區設置了收入過渡戶科目,但有些地區未設置;在個人交費科目設置上,較多地區設置“農(漁)民交費收入”,也有地方設置“參保人交費收入”科目;在一般門診支出及規定項目體檢支出科目設置上,要么把此科目列為相關基金支出的二級科目,要么把此科目升級列為一級科目。
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會計憑證混亂。新農合實施以后,經辦機構向參保農戶提出要求,即在取得基金補償時,還必須出具相關原始單據。但問題在于,已參加商業保險的參保人在獲取商業保險公司賠付時也必須出具原始單據,則參保人通常會向新農合提供復印件作為會計憑證。
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會計報告、財務會計軟件都亟待改善。新農合基金會計制定依據、會計核算基礎始終未能明確,只編制了資產負債表和基金收支表而缺乏財務情況說明書的報表,以及一些只存主表、不編附表的會計報告。財務會計軟件則由于過于落后,亟待更新和完善。
1.修正新農合基金會計核算基礎。一方面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權責發生制,比如立足于當年參合人數及人均籌資標準,對當年收入做出計量,使會計核算基礎相對科學和準確;再比如配合政府出臺的剛性較強的配套措施,以“應收、應付”的思想為指導,使政府財政能夠在當年全額配套基金;又比如以協調的收支配比及時間上的歸屬關系,滿足新農合基金運行目標及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對收付實現制加以修正,從新農合基金會計核算實際所需出發,彌補權責發生制實踐中的不足。
2.明確新農合基金會計制度的依據。參保人個人交費、政府資助、集體扶持,這是新農合基金的籌集來源,其用途在于補償參保人住院醫療費用及大額醫療費用。按照我國《會計法》的相關規定,新農合基金應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會計制度,并兼顧新農合本身發展趨勢,促進基金會計制度實施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3.完善新農合基金財務會計報告。在構建新農合基金財務會計報告體系時,應充分考慮新農合基金特點以及基金管理實際情況,將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等內容全部納入財務會計報告體系中,會計報表主表分為資產負債表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收支表,前者對新農合基金財務狀況作出反映,后者對基金收支及結余情況進行反映。同時,在設計基金收支表項目時,應根據新農合以大病統籌為主的特點,以大額醫療補助在先、小額醫療補助其次、其他支出在后的方式進行排列項目順序。關于新農合基金財務情況說明書,則須全面分析報告期的基金收入、支出以及結余情況。
4.更新新農合基金會計軟件。為了更好地監管新農合基金、確保新農合基金系統安全性,新農合地區的相關管理部門應積極協調、統一研發與本地區發展相適合的會計軟件,提高新農合基金會計的水平。
5.完善新農合基金會計檔案。作為會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檔案應受到當地管理部門及社會的監管,為強化會計檔案的重要性,應嚴格實施會計檔案管理辦法,順利推進新農合基金會計制度建設和實施。
6.辦理鄉鎮衛生院、村級定點醫療機構補償報銷費用的核銷手續。辦理核銷手續時,應當進行復審,不符合報銷規定的應當不予辦理核銷手續。
7.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運行機制。新農合的運行成本對于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結合目前新農合醫療制度發展的實際,從各個方面進一步健全完善新農合的運行機制。
8.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監督機制,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是控制醫療費用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確保發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用的重要一環,涉及到農民的利益問題,影響到新農合制度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