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衛翔王啟龍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之際,如何實現災區又好又快的科學援建,是每一個援建干部值得深思的課題,也是每一個援建干部當前的最大政治任務。通過一年多的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廣大援建干部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尊重規律、最終目標是實現災區的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援建者應在家園重建、設施重建、產業重建中堅持“功能恢復、民生優先,設施重建、基礎優先,布局調整、安全優先,人口轉移、集聚優先,產業發展、生態優先”的思路,致力于解決災區群眾“生存與發展”兩大問題,通過一系列的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遠近結合、統籌兼顧”的原則,注重“四個結合”,做到有條不紊、有的放矢,確保中央提出“三年援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目標順利完成。

科學援建是高效、優質、快速、務實的援建,它要求在援建過程中時時刻刻關注民生與民情,急災民之所急,想災民之所想,多做得民心合民意的實事、好事。它的和資源整合,不斷提高當地發展潛力和持續力,為當地長遠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2008年底,溫州市援建指揮部在深入現場調研并與青溪片區鄉鎮充分對接的基礎上,聯合溫州市經濟建設規劃院、溫州市城市建設規劃研究院、溫州市農科院和溫州市招商中心先后編制完成了《青溪片區2009-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溫州市三年援建項目規劃》、《片區村莊整治規劃》、《陰平生態休閑示范村建設規劃》和片區招商引資項目庫。協同上海同濟大學編制完成了青溪鎮新城區及古城修建規劃。按照規劃,為青溪鎮確定了“一城、兩水、三片、四心”的災后集鎮建設布局思路:“一城”即結合災后重建恢復青溪古城;“兩水”依托繞城而過的青竹江和渭南河兩條水系,打造集鎮濱河生態景觀;“三片”即在新集鎮區規劃東、北、中三個相對集中的居住片區;“四心”即逐步形成東片的行政中心、中片的商業中心和教育中心以及北片的旅游度假中心。
可以預見,通過實施該規劃為今后青溪的科學發展,并最終實現“兩年基本恢復、五年振興發展、十年全面小康”的具體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規劃基礎。
實踐證明,實現災區的科學援建不但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做保障,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做強有力的支撐,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
“5·12”大地震后,援建者在大力建設災區基礎設施的同時,更應幫助當地實現智力和技術的提升,給他們帶來理念和思路的碰撞、素質和能力的提升、精神和面貌的改善,為災區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援建隊伍”。
溫州援建者在全力做好學校、衛生院、公路等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為災區確定教育、科技、農業、衛生、旅游等方面智力和技術援助計劃,深入實施技術引進、人才培訓、專家咨詢、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的智力援助,通過開展教育援助培訓、創業富民洽談、醫療衛生服務、科技創新活動、農業產業調研、農技培訓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等活動,幫助災區培養一支品德高尚、技術精湛、服務優良的人才隊伍,為災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科學援建是一個復雜而全面的過程。它不是對災區進行簡簡單單“援助式”的建設,而是要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提高災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挖掘產業發展潛力,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歸納起來說,就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援建者來自發達地區的經濟優勢和人才優勢,發揮利用當地的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優勢,優化當地產業結構,不斷提高其產業競爭力,真正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與資源強勢。
從地理位置上看,地震災區大多位于四川北部山區,它們的特點是多山地、少耕地,生態環境良好,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及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等。溫州援建者要將產業幫扶工作與發展當地觀光農業、生態旅游相結合,大力發展農家樂、庭院經濟、旅游經濟、培育特色農業產業,著力扶持畜牧、稻田養魚、食用菌、核桃、油橄欖等農林果產業發展,做好“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文章。
在產業援建模式上,重點扶持大型養(種)殖戶,采取大戶帶小戶模式及專業合作社模式,并引導從粗放式經營到深度加工過渡形成自有品牌及市場,帶動產業發展。變單純資金技術輸入為資金技術輸入與經濟發展理念更新相結合,從根本上改善災區發展基礎,增強自身發展功能。

首先是加強規劃引導。根據當地實際,結合川北觀光游特色,突出培育適度規模產業,重點發展高山生態綠色農業。其次是培育特色。重點培育特色產業、特色農業,以點帶面,示范推動。溫州指揮部建立了橋樓鄉200萬袋袋料食用菌種植(產業援建培訓)基地,已培訓、發展57家種植戶;組建了三鍋鄉的50畝袋料香菇栽培示范園區,已吸納入園規模栽培戶12戶,栽培規模達120萬袋;在青溪鎮陰平村特色農業園引種了溫州的金玉米1號和甌繡808番茄,其中金玉米1號畝產達到750公斤,增加農戶年收益2400元。同時,還促進了陰平生態示范村的休閑度假旅游。在青溪鎮金橋村成立了專業核桃種植經營合作社。通過上述舉措,不但有力地引導經濟發達地區各界社會力量參與災區產業援建與合作,也使災區人民群眾腰包逐漸鼓起來,經濟持續高效發展的趨勢明顯。據統計,2008年3月份,青溪鎮農村信用社存款總額為3025萬元,人均僅2160.7元;2010年3月份存款總額9988萬元,人均存款7134.3元,在兩年時間里增長了330%。
科學援建目的和出發點就是幫助災區的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安居樂業。離開了這個目的和出發點,援建工作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溫州援建者在幫助災區完善各種各樣基礎設施同時,應該實現災區生產與生活環境和諧發展,不斷優化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生活信心指數,修補他們的心靈創傷,使他們有一個“舒適、美麗、環保、和諧”環境,讓災區人民群眾活的更幸福、更有尊嚴。因此,援建者要把農房重建、安居房建設作為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實施。
溫州市援建指揮部非常重視當地農房重建示范點的建設,嚴格按照“安全、經濟、適用、省地、特色”的原則,引進溫州“千百工程”成功經驗,推出了新農村建設“118”工程,做到新農村建設與農房重建、城鄉環境整治、片區產業發展三結合,建設模式推行“六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配套、統一風貌,并充分發動群眾,互幫互助,營造濃厚的重建氛圍。目前,青溪片區三鄉鎮農房維修加固工作累計已完成3341戶,重建農房5599戶。堰坪村示范點被評為“青川縣農房災后重建安居示范點”、青川縣首批“十百工程”達標村莊和市級衛生村;陰平鄉村旅游示范村改造初見成效,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省級衛生村和“十百工程”達標村莊。
科學援建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它不僅是物質家園的重建,更重要的是精神家園的重建,要求廣大援建干部在援建過程中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尊重特色,嚴格標準、嚴格程序、嚴格管理,符合災情、符合民意、符合實際,并研究建立援建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讓災區重新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只有這樣才能讓災區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災區經濟的長效發展,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