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紹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產值109.85億元,銷售收入125.84億元,實現利潤3.0億元,實現稅金2.89億元。與此同時,經過十幾年的建設,開發區已建設成為紹興市區最適宜居住的區域。“創業城東、美麗城東、宜居城東、繁榮城東”已成為全市人民的共識。
紹興經濟開發區是紹興市首家省級開發區,于1992年8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設立,規劃面積10.44平方公里。2006年5月,紹興市委、市政府決定,整合紹興經濟開發區、迪蕩新城開發建設體制,紹興經濟開發區與紹興迪蕩新城開發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行使省級開發區的管理審批權。目前,紹興經濟開發區托管面積16.22平方公里,原開發區規劃區域已基本建成。
截至2009年,紹興經濟開發區累計引進項目近500個,進區的國內外總投資215億元。其中外資項目157個,合同外資10.16億美元,實到外資5.37億美元。2009年,全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
紹興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的總體思路是:依托現有基礎和產業優勢,以整合提升為動力,以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契機,進一步強化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中心地位,建立比較完善的區域經濟發展體系,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兼具休閑農業觀光、文化旅游的產業結構,構架結構合理的空間布局。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開發區的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和效益居全省領先水平,形成一支高新技術產業經營管理隊伍和技術開發隊伍,提高開發區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爭取早日建成全省一流的有現代化商貿商務中心和深厚文化底蘊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鮮明特色的開發區。通過整合提升以后,紹興經濟開發區到2015年的具體發展目標如下:
產業總量目標:開發區技工貿總收入1000億元和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900億元。
產業結構目標: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累計達到250家,其中產值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5家以上,產值超10億元的規模企業1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占開發區技工貿總收入的比例超過90%。高新技術服務業收入占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的比重超過30%。休閑農業觀光區年產值達5億元以上。
科技創新目標:開發區財政科技撥款占全部財政支出比重不低于6%。企業研發總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超過5%。建立1個應用基礎科學研究中心、1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達到2家。新增孵化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入孵中小型科技企業累計達到700家,孵化畢業率超過35%。每萬名從業人員中理工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不低于2000人。
生態環保目標:萬元增加值能耗低于0.25噸標準煤,開發區綠化率超過45%。
紹興經濟開發區實施整合提升,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完善規劃體系,優化空間布局。按“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高點定位、扎實推進”的要求,完善開發區規劃體系,優化空間布局。整合后的開發區,西南面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其北面的迪蕩新城為現代商貿商務中心,東南面為集現代制造、旅游、商住于一體的生態產業園區和吼山風景旅游區,東北面為城市休閑農業觀光區,北面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要按照上述布局要求,細化規劃設計。
二是整合要素資源,增強發展潛力。整合后,開發區實際可用建設用地將增加約5萬畝。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將實現以下四大目標:解決發展空間問題,為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優化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提高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生態型開發區建設水平;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發揮開發區的體制優勢,提高開發建設效率;集中人力、財力,加快整合區域的開發建設。
三是集聚高新產業,推進轉型升級。圍繞構筑開發區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開發區產業發展,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培育扶持新興產業,發展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重點承載研發創新、總部運營、高端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四大功能,引領帶動全市產業升級轉型,把開發區建成環杭州灣地區新興的現代化科技新城。

四是創新管理機制,實現高效運作。將市級審批權切實下放到開發區,凡是開發區應該享有的權限,由市級職能部門以書面形式授權到位,依法明確開發區行使的許可、收費、處罰和其他職能;進一步理順開發區財政體制,完善開發區財政分成政策,加大對開發區的財政扶持力度;構建完善“小政府、大社會”的運行機制,切實提高行政效率。
五是完善配套功能,優化產業結構。盡快完善整合區域基礎配套,做好建設用地、交通設施、水電供應等保障工作,力爭區域經濟規模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堅持三次產業齊頭并進的方針,以迪蕩新城為依托,加快現代服務業、現代商貿業的發展;以城市休閑農業和文化旅游為重點,提升整合區域農業發展水平。形成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商貿服務業、現代觀光業互補互利、聯動發展的格局。
為保證整合提升工作順利實施、取得實施,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紹興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紹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越城區行政主要領導以及市外經貿局、市國土局、市財政局、市規劃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任成員的開發區整合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并根據工作推進情況,及時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加強對整合提升工作的領導與協調。加快基礎建設。推進實施已規劃建設的基礎設施,加快迪蕩新城“東拓南延”市政工程建設,完善生態工業園區基礎配套;啟動整合區域基礎配套規劃,根據紹興城市總體規劃,細化相關道路、橋梁、學校、醫院以及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規劃,并積極推進建設,為項目招商、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確保資金投入。整合方案一旦獲批,市政府立即明確整合區域所有債權債務全部移交給開發區。在整合初期實施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中,紹興經濟開發區以結余資金和銀行貸款投入開發,同時市財政給予開發區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在以后的運行中,按照“滾動開發、自求平衡”的原則進行運作。
做好土地保障。加快完成已列入土地調整計劃的迪蕩區域內耕地外移工作,對整合區域尚未列入調整范圍的耕地,在新修編的《紹興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中優先進行調整,同時在全市年度用地指標分配上,對紹興經濟開發區給予重點支持,確保開發建設用地需要,使整合工作取得實效。
創新體制機制。東湖鎮和生態工業園區全權委托由開發區管委會管理,對人、財、物實施統一調度。開發區按照自身定位和發展的新要求,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出臺鼓勵與支持研發、孵化、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投資、技術轉讓、中介服務、產業集群發展、土地集約經營和吸引人才的政策,進一步形成更加有利于自主創新、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為開發區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基礎。
強化招商選資。將招商引資作為開發區發展的生命線來抓,堅持專業招商和全民招商相結合,堅持做好內功和加強宣傳相結合,在拓寬招商渠道,豐富招商信息的基礎上,精心篩選優秀項目,搞好項目儲備,建設項目庫。以技術含量高、產業延伸長、市場容量大、帶動作用強、社會效益好為原則,做好項目落戶工作,促進園區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