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松濤任杰玉
浙江與臺灣在發展歷程方面有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處,在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面臨著與臺灣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后相同的經濟轉型壓力
20是世在紀內8部0經年濟代調,整臺基灣本產完業成轉、型升外級部環境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靠內生動力與外部刺激的聯合作用完成的。當時臺灣經濟已成功進行了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的準備階段,因而面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壓力,臺灣能抓住出現難得的機遇,順利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
20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雖然沖擊了臺灣島內經濟,使臺灣貿易跌入低谷,經濟嚴重萎縮。但臺灣當局仍通過6年經濟建設計劃的執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以自產設備和原料代替進口,調整經濟結構,“為農工商業進入現代化的規模,塑造一個完善的雛型”。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當局在實施6年經濟建設計劃的同時,配合進行了十大建設,以拉動內需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除社會基本建設外,主要在于重化工業建設,包括高雄造船廠、高雄煉鋼廠和一批石油化學工廠,目的在于改善工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層次。工程實施期間,進口了大量優良機械設備和器材,訓練出大批工程技術人員。項目完成后,改善了工業基礎設施,提供了工業發展的重要原料。
臺灣屬海島型經濟,在石油危機的沖擊之下,作為臺灣經濟支柱的外貿,進出口出現負增長,1974年、1975年的貿易逆差達近20億美元,1974年、1975年的經濟增長率僅1.12%、4.24%,失業率則達到2.41%,創20世紀70年代最高記錄。臺灣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之下被動轉型何以成功,探究其原因可以發現臺灣在不得不進行經濟調整和經濟發展中心轉移前,經濟發展已經站在了高起點上。
之前的1965年,臺灣著手實施旨在改進經濟結構的第四期四年經濟計劃(1965—1968),采取了以開拓國際市場帶動島內工業發展的“出口擴張”策略,設立出口加工區,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業,工業產品的出口比例迅速增加。1960—1973年,臺灣工業年均增長率17%,外貿總額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形成“進口—加工—出口”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從而使臺灣經濟發展完成了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過渡。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臺灣當局順應現代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潮流,確定了經濟發展戰略為優先發展策略性工業和服務業,進而建立科技產業。還創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材料工業研究所、機械工業研究所、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機構,作為攻克技術難點的前沿陣地。進入90年代,臺灣當局進一步實施了“促進產業升級條例”(1991 年)和“國建六年計劃”(1991 年),將通訊、資訊、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與制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產業作為十大新興工業重點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臺灣當局有意識地開始推行“知識導向”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創新研發和產品高附加值化,促使臺灣產業結構又一次走向深層次調整。
一是對美日經濟的過分依賴。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發展機遇有過兩次,在這兩次機遇中,美國和后來的日本先后向臺灣轉移了大量資本和技術比較簡單的勞動力密集型工業,奠定了臺灣出口加工體系的基礎。但由于臺灣當局長期實行貿易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出口市場過分依賴美國,進口市場過分依賴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前,臺灣的貿易順差幾乎就是指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巨額的對美貿易順差同時也給臺灣帶來了巨額對日本貿易逆差,加之對美貿易順差的連年增加引起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臺灣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二是產業結構松散化。臺灣不具有完整配套型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升級中的新產業領域高度依賴于對外依存。這一特征決定了新主導產業發展所形成的中間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由外部供給來滿足,出口對進口的依賴性大大增加,導致臺灣產業升級過程中呈現的產業結構松散化。如在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即形成了美國主導行銷渠道,日本提供關鍵技術和零部件,臺灣生產周邊產品的全球電子資訊產業分工格局。
三是產業空洞化現象。為了降低成本,臺灣不僅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高科技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外移,如電腦、監視器、掃描器、鍵盤、鼠標等產品,都已陸續轉移到大陸和東南亞等地生產。
近年來,浙江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已邁出關鍵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產業層次整體仍然較低,浙江應該借鑒臺灣轉型升級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發揮浙江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相結合的優勢,在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同時,加快現代產業規模擴張。
首先,推動政府出臺扶持中小企業政策。針對中小企業比重占97%又不適應產業升級的特點,1982年臺灣“經濟部”制定了《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把重點放在推行現代管理制度、加強資金融通和改進生產技術上,以促進中小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使中小企業成為經濟發展支柱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浙江的經濟形態也是中小企業為主,在當前形勢下發揮中小企業活力、增強其競爭力是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因而要推動政府從戰略上重視中小企業發展。
浙江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已邁出關鍵步伐,但目前產業層次整體仍然較低,應該借鑒臺灣轉型升級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其次,要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大對研發活動和技術創新等的資金投入。臺灣經濟的發展長期依賴于外部技術和外部市場,不僅政府長期奉行“拿來主義”,廣大中小企業亦無法承擔高風險,獨立研發新技術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由于自身經濟規模狹小,無法形成獨立的產業體系。浙江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的結構調整主要是通過技術密集型行業擴張、傳統產業高新技術改造完成的。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活動,加快行業公共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大對技術創新、研發等環節的資金投入,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

第三,要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重視人才的培養。人才結構是影響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臺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牢固樹立了“經濟發展,科技與教育是關鍵”的價值觀,十分強調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浙江在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要借鑒臺灣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對人才引進力度和培養的投入。
最后,要加大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力度。臺灣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時機,實現了以產業換代為核心的結構改革,進而完成了經濟發展的戰略轉變,這是一個積極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依次傳遞過程。浙江應該加大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力度,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模式,注重引進產業集群、產業鏈中薄弱環節的先進企業,實現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直接進入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階段,這是實現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