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華
中小民營企業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和提供就業的重要手段,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于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因素存在,我國的中小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嚴重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融資難”的問題,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僅對民營企業發展不利,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不利。
民營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有關資料表明,截止2007年6月底,我國私營企業已超過550萬家,占全國法人企業總數的80%以上,加上2621萬個體工商戶,成為企業群體的主要構成部分。目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吸納就業總數占全國城鎮全部就業人數的70%以上和新增就業的90%以上,2007年1月至9月,私營企業稅收達3487.3億元,占全國企業稅收總額的9.4%。可見民營企業的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民營企業以及一些規模較大的家族式集團企業,缺乏財務審計部門承認的財務報表,個別企業編制兩本賬,甚至為了獲得銀行貸款和投資方的投資,隱瞞或調整關鍵財務數據以及重大經營事項,使得銀行和投資方難以掌握企業經營的真實情況。這些情況不僅增加了銀行信貸和投資方投資的風險,而且增加了銀行和投資方調查監督的成本。
企業初創之時,主管部門或掛靠單位并無投入,在企業發展起來后,卻出現所有權歸屬之爭;對無形資產,特別是管理股權和技術股權未作明確界定,形成隱患;初始投資主體不明確,如創業資本是要靠借貸、科研經費等方式積累起來的;對優惠政策形成的“政府扶持基金”,所有權歸屬的界定存在爭議。民營企業通過兼并、聯營、承包、股份制改造、收購等形式擴大了規模,但國有資本的產權歸屬卻沒有界定。
民營企業發展的困境在于:一方面,企業不走出家庭式的管理就難以得到真正的成長;另一方面,多數家族企業不相信家族外的人,不愿雇傭職業化的管理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挑選接班人,只錄用家族成員或親戚來擔任高、中層管理人員,企業的產權通常也是封閉型的。家族持有股權,既不愿外界來參股,也不走產權多元化的道路。
許多民營企業對資本運營知之甚少、對投融資運作機制認識模糊,導致對融資主體、資產、渠道關系、報表、資料方案、品質、中介合作、團隊的監管陷入困境。具體表現為資本運營的整體目標不清晰,隨意撤立公司、沒有建立母子公司體系、不注重與中介金融服務機構合作;股東出資不到位,資產產權不清晰、產權證明或法律手續不完善、資產財務處理不規范;資金體外循環、多頭開戶、不科學的融資計劃例逼企業高息融資以解急用、回款緩慢;輕視渠道儲備與公關、沒有人員和財務投入;報表明虧實盈、資產負債率偏高、科目核算不規范。
一方面,我國保護民營企業的專門法律、法規很少,至今沒有一部旨在規范民營企業融資行為的法律、法規,也沒有關于激活民營企業融資風險和管理的相關政策、措施。我國雖然制定了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個人獨資企業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但這只是綱領性框架,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企業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保護金融機構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也不健全,金融機構在借助法律手段維護其合法權益時,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貸款金額少,單位監督成本和執行成本較高;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訴訟費用,并且即使勝訴也因為種種原因而難以執行;個別民營企業在借款中的欺詐行為有時在法律上也難以界定等,金融機構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我國政府管理不規范,政策落實不到位。扶持、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許多政策法規沒落到實處,或者在落實上打了折扣;政府對民營企業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稅務、物價、城建、環保、衛生、計量、質量監督等多個部門,在對民營企業管理中,往往出現相互交叉、缺乏協調的現象,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在對經濟機構協調方面,由于政府調控不力,致使企業重復生我國現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業為服務對象的,沒有針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融資政策;我國缺乏針對民營企業的立法。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國就專門立法,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為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國在該領域立法尚為空白;我國沒有建立起民營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銀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我國的各級地方政府機構不是按照民營經濟運行的要求設置的。因此出現了民營經濟政策政出多門的現象,不僅政府的計劃部門在制定關于民營經濟的政策,稅務、勞動、工商管理等部門也在制定此類政策。從而造成了政策混亂,有時甚至產生矛盾,這種狀態難以形成政府與民營經濟間良性的互動關系,正因為政府職能機構不健全,中介機構也難以健康地發展起來,導致民間投資者在獲取投資信息,爭取資金支持方面不能普遍得到有效的服務,從而加大了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度。
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報告真實性與準確性較低,銀行利益難以保障的現象,這些往往都是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所致。而,提高自身素質是解決民營企業貸款難的重要途徑。應推動民營企業制度的多元化和社會化,實現治理結構合理化。對民營企業要引導資本社會化方向,改變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應規范財務制度,增加企業財務透明度。
制定完善針對民營企業的扶持性政策法律法規,對于《貸款通則》到《商業銀行法》、《公司法》、《擔保法》、《證券法》等等重要法律法規中,對不同程度地限制和約束民營企業發展的內容進行修改,建立各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環境。同時,結合創建金融安全區,增強政府部門、執法部門及企業的信用意識,凈化執法環境,使企業不敢賴債,逃不了債,創造銀行加大民營企業支持的執法環境。
政府對一些合法經營、信譽良好的企業,在相關政策上要予以傾斜,支持其發展;對那些信譽度差、隨意拖欠債務的中小企業,除做好思想工作外,要輔以嚴厲的法律制裁,規范金融市場。為了鼓勵金融機構公平地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政府應對那些全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機構在稅收方面給予扶持,按照一定發放貸款的比例給予稅收優惠。例如,政府可以在年終對各中小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額度進行評比,公開表揚那些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并適當減免稅收。當政府在向金融機構劃撥款項時應當優先考慮那些全力扶持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