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愛兵
成本控制的過程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進行計算、調節和監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尋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徑的過程。科學地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和壯大。可見,在企業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
在現有的采購管理體制下,相當一部分企業的采購部門常常為了降低采購單價、突出本部門的業績而盡量增加采購批量,較少關心庫存情況及其資金占用成本。由于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倉庫采用手工核算模式,數據生成滯后,由此產生的材料積壓往往在年終大盤點時才發現,再加上采購部門主管及員工離職率很高,發現問題太晚也使得許多責任無法落實。且相當一部分企業的采購部門傾向于長期和固定的供應商交易,沒有備選的優質供應商,這些企業的生產常被中斷,為了如期向客戶交貨,產品往往不得不由海運改為空運,這種損失每年都有發生。
在生產成本控制環節,生產流程中有許多不創造價值的環節,窩工和生產不均衡帶來的浪費十分嚴重,另外,有些企業在車間里設了許多小倉庫,各環節都重復設置庫存緩沖,造成物料積壓和沉淀嚴重。而材料成本是產品的主要成本,約占總成本的50—70%,這也是企業成本控制的最重要環節。在生產過程中存在過多的材料浪費,由于領料往往大于訂單正常需要量,使得生產中對材料耗用的限制就較少,為材料的浪費提供了方便,也掩蓋了廢品率高的現象。
目前,許多企業在少量崗位上實施計件工資制,而絕大多崗位用計時工資制。由于工資相對固定,工人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很小,消極怠工的現象隨處可見,產品次品率較高,材料浪費嚴重,機器設備的利用率也較低。而實施計件工資的崗位,其工資的計算方法也過于簡單,漏洞較多,不利于節約材料。同時,由于勞動效率低下,這些企業不得不雇用更多的勞工。
為了優化采購數量,企業應該成立物控部,可有效避免原材料的重復采購。此外,企業應該選擇多家供應商,并定期主動依據計劃進行供應商信息的拓展和置換,以保證合格供應商的質量和數量。而且,企業可以考慮制定完整的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全面掌握合作供應商的績效狀況,持續進行優勝劣汰,提高優質供應商的比例。
為了從源頭控制生產過程中材料的浪費現象,企業應該對領料環節進行了嚴密的控制。企業應該嚴格規定領料不得超過用量計劃,否則系統無法生成領料單,倉庫也不予發料,除非計劃有誤,而修改計劃要獲得總經理特批。對于材料的節約則增加利潤中心的利潤。同時,企業應該考慮引入對產品不合格率和材料浪費的處罰機制,引導員工提高生產質量和節約材料。
企業可以邀請同行先進企業的人力資源專家前來分析企業現狀,提出改進方案,對生產崗位進行調整和完善,對各工序的標準耗時進行測定,并制定合理的計件單價。企業通過實行個人計件或小組計件,可以有效打破吃大鍋飯的局面,激勵員工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對于通過工藝創新提高效率的員工進行重獎,積極地開展同行企業間的交流,學習提高效率的經驗。
企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有效控制成本也是需要迫切解決的關鍵問題,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追求產量的同時,一定要嚴格監控不合格產品的產生,落實相關責任;執行計件工資要注意設定保底工資,以免低于當地法定最低工資標準;準時化供應一定要挑選信用好的優質供應商,并定期測評,隨時抽查;品牌戰略和渠道建設一定要評估投入產出比,鋪天蓋地的廣告并不一定能打造出優秀的品牌,且極易造成企業曇花一現或資金鏈斷裂;經濟危機的形勢下企業應嚴密監控客戶信用,巨額的應收帳款往往會使企業突然死亡;降低成本要以安全生產為前提,并非所有的支出都要努力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