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霞
會計監督是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防范會計信息失真而對會計信息進行的各種監督。會計監督被看作是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體系。會計監督是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防范會計信息失真而對會計信息進行的各種監督。會計監督不力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直接因素,會計監督問題對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改制的國有企業更有特殊的強調意義。
1.會計監督職能的弱化與會計信息失真。由于受局部利益或個人利益的驅動,會計工作違規違紀,弄虛作假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社會公眾的利益,同時也阻礙了國家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正常進行。
2.企業負責人會計意識薄弱,對其約束機制不健全。長期以來人們存在一種錯誤觀念,認為會計就是記賬,企業管理者會計知識甚少。沒有認識到會計本身的規律性和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性,未從根本上認識到虛假會計信息對國家經濟良好運行的危害是致命的。致使一些企業的管理者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權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做假賬,偽造會計憑證,辦理違法會計事項。
3.單位內部監督體系中存在著不現實的逆向監督。強調單位內部監督,其中雖然包括了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對單位負責人的監督,但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不可能對單位負責人進行監督,因為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是受單位負責人的委托對內部進行監督。所以,單位內部監督實際上是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和審計人員的監督、審計人員對會計人員的監督、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對單位內部部門及經濟業務活動的監督。因此,單位負責人就有可能對外提供虛假而又“合法”的會計信息,從而也為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實施帶來一定的難度。
4.忽視了所有者和債權人的監督。所有者和債權人是企業外部利益最相關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權益不被侵害,必須要對經營者進行監督。但是,《會計法》中卻沒做出相應的規定(即使規定了,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在現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下,除經營者以外的其他人與會計人員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再加上現行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弊端以及企業“內部人控制”等原因,使得其監督權弱化。
5.企業內部控制不夠健全。如果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會計監督的職能就難以發揮其作用。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委托經營者對企業財產進行監督是必然的,為維護企業財產的安全與完整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也是非常必要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但有些企事業單位規章制度不健全,一方面缺乏各種監督制度,甚至連起碼的內部審計機構或人員也不設置,即使有而且較健全,也不落實、不執行、不考核,形同虛設。另一方面隨著計算機在會計領域的廣泛運用,作業人員技術要求較高,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難以落實,違紀違規行為更易發生,會計監督難度增加。
1.提高會計監督地位,完善會計法律體系。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法》加快了會計法律體系建設的步伐,應進一步提高《會計法》的可操作性,以保證《會計法》各項規定的貫徹落實,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會計制度,滿足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需要,明確會計監督職責和權限,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對違規違紀的單位及其連帶負責人予以曝光,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糾。要正確認識會計監督的重要地位,使違法違紀行為遏制在會計工作初始階段,將會計監督落實到基層,放在會計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快法律法規建設,為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會計制度貨準則,以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明確會計監督、審計監督的執法職責和權限,以實施清晰明了的監督職能;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和執行力度,對違規違紀的企業及其連帶負責人予以曝光并給予處罰:同時強化相關配套法律及相關法規的實施,并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改革企業二元領導,實行財務部門垂直領導。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關鍵就是貫徹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原則,參與經濟業務事項的所有過程的工作人員要相互分離、相互制約;重要經濟事項的決策和執行要建立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工作程序;明確財產清查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明確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程序。從源頭上杜絕造假事件的發生,防止經濟腐敗,隔斷會計造假的環節和載體,及時糾正和防止經營決策失誤與經濟舞弊,實現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通過建立完整的內部監督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形成一系列內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并予以規范化、系統化與制度化,使內部監督制度真正落到實處。實施會計委派制度,強化法人會計責任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使會計監督落實到位,發揮作用。將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制定重要經濟事項的決策和執行要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程序;嚴格進行財產清查,定期進行檢查和審計等措施。并在實施電算化后及時適應新的環境、更新控制措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加強會計監督。
3.加強社會監督。在會計監督中單純強調內部監督是不夠的,必須強化對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督。社會監督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根據有關規定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對委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對依法公開披露的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大力發展會計(審計)師事務所,通過社會中介機構對企業會計報表的真實性進行檢查,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督促企業加強財務監督,提供真實、準確的會計信息。
4.明確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主體地位,保障會計監督實施。要加強對本單位會計工作的領導,理順會計工作關系,保證會計工作有序進行;要建立健全并嚴格落實內部控制制度,確保內控制度有效實施并發揮功效;要積極創造良好的會計工作環境,保證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幫助解決會計人員履行職責中的困難和問題,為會計人員實行有效監督創造一個良好環境;要帶頭執法、維護國家財經紀律,不干預、阻撓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更不能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要確保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5.建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保護體系。要建立以企業法人或主要負責人為核心,有財務負責人和會計人員參加的多層次財務會計責任制,一般財務會計人員對財務總監(或經理)負責,保證記錄完整、憑證有效、計量合規:財務總監(或經理)對領導或經營班子負責,認真審核會計資料,確保賬證、賬賬、賬表相符;企業領導則要為財務部門行使監督職能提供便利和支持,并要對利益相關者負責,保證披露的信息客觀、真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