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廣明
縱觀樂鐘的發(fā)展脈絡,青銅編鐘在我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周禮樂制度的制定推動其發(fā)展,逐步走向繁盛期——在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在這一時期里,曾侯乙編鐘是青銅樂鐘繁盛時期的佳作代表之一,通過對其形制、編列、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等方面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先秦時期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情況。
1978年4月出土于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一號墓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龐大的一組戰(zhàn)國編鐘,以其數(shù)量之多、音律之全、銘文之珍貴、鑄制之精、音色之美等被稱為中國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觀,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曾侯乙編鐘全架65件,由64件實用鐘和1件楚王鎛組成,分三層懸掛在曲尺形鐘架上。上層懸掛小型鈕鐘三組,共計十九件,中下兩層各懸掛甬鐘三組,共計四十五件。全套編鐘氣勢雄偉,總重量達2.5噸。鐘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其恢宏壯觀,令人驚嘆不已。
曾侯乙編鐘之所以能夠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并不僅僅是因為其龐大的編組規(guī)模為史上之最,打破了編鐘出土歷史上的紀錄,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當歸功于鐘體、鐘架鑄刻的大量銘文。據(jù)統(tǒng)計,在64件雙音鐘的鐘體,共鑄有2828字的銘文內(nèi)容,鑄刻部位包括鐘體正反面的鉦部、正鼓和兩側鼓等處,其中除了中、下層甬鐘的正面鉦部所鑄“曾侯乙乍鐘”五字與音樂研究無關之外,余者皆是關乎樂律學的相關記載。此外,在中、下層鐘架懸鐘處的橫梁和掛件上,也刻有九百多字的樂律銘文,與鐘體銘文相對應,如不按詞組搭配的復雜情況計算,這些銘文共計有54個獨立意義的單位,但是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已在秦以后失傳。
鐘的一面(大多數(shù)在右鼓部分)所記為音階名,另一面鐫刻的是連續(xù)的銘文,記載著曾和楚、周、齊、晉等諸侯國的音律名和音階名的相互關系及變化情況。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國早在距今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在樂律學方面,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曾侯乙編鐘音域為A1-c3,達五個八度多之廣,中間的三個八度(G-g)十二個半音健全齊備,使曾侯乙編鐘成為我國十二樂音體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階關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調(diào)樂器,亦使得音樂十二律是由希臘傳入并漢化而來的說法不攻自破;各層鐘的基本骨干音還可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且宮、商、角、變徴、徴、羽、變宮,七聲俱全,這種命名法為后世留傳下來,至今仍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使用。由于每一個音階都可作為宮音,構成多種調(diào),所以在當時曾侯乙編鐘的旋宮轉調(diào)能力也是非常高明的,而且,與河南出土的信陽編鐘相比,它又增加了兩種調(diào)律方法。正是這些豐富而珍貴的樂律銘文,使曾侯乙編鐘凌駕于其他出土編鐘之上,具有其他同類文物不可比擬的研究價值。
無論是哪一種的樂鐘,它們之間都存在一個共通點:即其形狀都是扁的,這又是為何呢?原來,由于鐘是我國較古老的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產(chǎn)生,其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和使用,在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兩條分支,出現(xiàn)了兩種鐘。一種是圓的大鐘,一種是扁鐘。這兩種鐘在使用上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圓鐘是在單獨敲擊的場合下使用的,扁鐘則用于樂隊演秦中。關于這一問題,北宋的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一書中曾作過研究:“古樂鐘皆扁,如盒瓦,蓋鐘圓則聲長,扁則聲短,聲短則節(jié),聲長則曲,節(jié)短處聲皆相亂,不成音律。”“鐘圓余音延長,鐘扁余音短泥”。這種“合瓦形”扁鐘的最大特色在于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時,由于音波在不同方向的路程遠近和反射時間都不同,故而能產(chǎn)生兩個不同頻率的音響,即一鐘雙音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本來只存在于考古學家和史學家們的猜測中,他們苦于沒有任何真憑實據(jù)能夠證實我國先秦人民已經(jīng)發(fā)明這種樂鐘并懂得鑄造這種樂鐘的技術,但是,曾侯乙編鐘的發(fā)現(xiàn)解決了這一難題。它每鐘可發(fā)兩個樂音,并且以錯金銘文標示音名于敲擊部位,經(jīng)檢驗,實際音響也與其上所標音名相符。于是,在樂理學研究上,正式確認了編鐘的“雙音結構”,使得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已有可發(fā)兩音的合瓦形青銅編鐘成為定論。
1.王海文:《樂鐘綜述》,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4期。
2.黃翔鵬:《曾侯乙鐘磬銘文樂學體系初探》,載《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
3.李純一:《曾侯乙墓編鐘的編次和樂懸》,載《音樂研究》1985年第2期。
4.崔憲:《曾侯乙編鐘宮調(diào)關系淺析》,載《黃鐘》1988年第4期。
5.陳四海:《編鐘為什么是扁的》,載《北方音樂》1991年第5期。
6.方建軍:《曾侯乙編鐘的音樂文化基質(zhì)》,載《黃鐘》1998年第3期。
7.馮光生:《曾侯乙編鐘文化屬性分析》,載《黃鐘》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