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彬
電視藝術的審美特征首先表現為迅捷的紀實性與藝術的假定性。紀實是通過媒介方式向人們客觀地展示物質世界和情感領域的發展變化歷程,它容不得人為的虛構、夸張或是主觀性的“藝術”表現。雖然文學和電影、廣播都可以依賴文字或視聽符號進行紀實反映,但是,它們在紀實的客觀、全面或是反映的及時、迅捷等方面都遠不如電視更為得心應手。紀實文學既無聲音也無畫面,它只能依靠文字語言進行描述。紀實電影雖然視聽兼備,但卻時效性差,技術手段不能迅捷簡便地快速反映客觀事物的變化狀況。無線電廣播雖然也能迅捷反映事物的發展變化,但卻只有聲音沒有形象,無法體現視聽結合的紀實逼真性和生動性。
電視紀實的最大優勢正在于逼真而又迅捷。在各類大眾傳播工具中,只有電視可以兼備音畫視聽,同時又迅捷及時,尤其是通過電視直播的方式更是可以將紀實的客觀性、現場感和敏捷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央電視臺直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錢塘大潮、日食天象、汶川和玉樹地震等都以其迅速敏捷、內容豐富、現場與資料相結合等紀實特點而引起了觀眾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電視紀實直播已經開始逐漸滲透進日常的節目編排。
在各類電視節目中,不僅新聞與專題類節目能夠體現出電視的紀實特征,其他類型的節目也具有一定的紀實性特點。只要是真人、真事、真實的時空再現,都容易引發觀眾對于電視的紀實親和力。如在演播室內有觀眾現場參與的各類節目,像中央臺的《實話實說》、《開心辭典》、《春節聯歡晚會》等,真實的表現空間和熒屏的客觀紀實也容易將電視機前的觀眾吸引到現場氛圍之中。即便是虛構創作的電視劇藝術,它同電影的藝術高度濃縮和時空跳躍變化相比,其表現手法和敘事過程也顯得更為真實平和。
影視藝術同為視聽綜合藝術,但二者的綜合性特點還是有所區別的。電視藝術采擷英華,兼收并蓄,在綜合的基礎上更體現了一種廣泛的藝術兼容性。電視藝術的綜合性和兼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從宏觀上看,電視藝術是對科學技術和其他藝術門類的兼容和綜合;從微觀上看,電視藝術則是對各種藝術構成元素和表現手法的兼容和綜合。也正是由于電視兼容和綜合了科技手段、藝術元素和表現手法,才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電視熒屏藝術形態。
電視藝術的綜合兼容首先表現為藝術與科技的兼容。電子科技與視聽藝術結合所產生的電視藝術,就其創作特點來說體現為制作的迅速與快捷,就其接受特點來說則體現為觀賞的方便與自由。這種其他藝術所不具有的科技兼容特點,導致了電視藝術本身的美學特征和審美觀念與其他藝術形態的差別。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形成了電視所特有的藝術語言和美學特征,如多機拍攝、現場編輯、同期完成,媒介科技與藝術美學融合一體,對藝術、情感和心態直接揭示,從而產生了審美方式的多層次和大眾化特色,以及藝術形態、表現手法、審美客體的多重交織特點等。一方面電視可以及時迅速地反映社會生活,具有藝術的紀實性和時代感;另一方面,觀眾則不斷要求電視藝術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同時也要求電視藝術體現出更深刻的真實性和更廣泛的參與性。電視藝術如臨其境的審美感受和身臨其中的愉悅效果具有其他任何藝術都無法比擬的審美情趣。
如果說電影對其他藝術門類的綜合還是內在的潛移默化,那么電視對其他藝術形態的綜合兼容除此之外還體現出更為直觀的外部特點,它可以直接將各種文藝作品制作成電視化的文藝節目,如電視小說、電視散文、電視小品、音樂電視MTV等,極大地豐富了電視節目的形態種類;甚至有些電視片的解說詞都可以直接出版成書等。電視藝術的表現方式主要是視聽造型,它綜合運用形、聲、色、文等各種視聽藝術元素表現事物,并將它們有機地將人融入到電視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對話、畫面、解說、音樂、字幕、特技等藝術元素緊密配合,相得益彰。
電視藝術的綜合與兼容不僅表現在對科技的兼容、對其他藝術形態的兼容以及對各種藝術構成元素的兼容,而且它還表現在制作過程中對眾多不同個體勞動的兼容。戲劇和電視固然是綜合性的藝術,但當你步入電視藝術的綜合“加工廠”之后,就會發現電視的綜合與兼容程度遠非戲劇、電影等可以匹敵。電視節目的制作和播出極其自然地將眾多的個體風格勞動融化到整個電視傳播過程之中,每一個環節都已經密切聯系在一起。一個電視欄目、一套電視系列片、一部電視連續劇,或是一臺大型綜藝晚會之中,都很難用評價一部文學作品或是評價一部影劇作品的個人風格標準來衡量。在電視藝術節目中,個人風格和個體勞動固然不能否認,但是在藝術傳播效果上,觀眾接受的則是電視節目的整體氛圍和感覺,而不再像文學藝術那樣具有濃郁的、明顯的個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