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 陳靜
經過近30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然而,我們應當更加注重文化領域的建設與發展,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現實不相適應的問題。本文從公共文化物品的非物質價值特性、國家公共文化資金分配制度的形式正義取向、公共文化服務運營的有效性原則和公共文化服務部門的市場化配置探索四個方面,從積極的意義上分析當代公共文化服務制度改革進程中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而為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的改革和設計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路。
公共文化服務正在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公共管理系統。一方面,在組織形態上,它以實際運作公共文化物品的方式而成為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者,采取的是公益性文化經營的路徑;另一方面,在供給物品的特性上,它提供的是以藝術文化的產品和服務為核心的公共文化物品,因而與其他的公共物品運營機構相區別。
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務是由代表公眾利益的國家、社團、企業、公民等組織和個人,以非營利的組織性質向社會公眾或特定社會團體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以彌補營利性文化企業在市場供求關系中出現的“市場缺失”,進而在普惠理念的框架下實現公民的文化權利和社會的文化福利,使國家公共文化資金的分配制度被賦予了公平和民主的意向。在國家公共文化基金的分配中采用供需雙方商議立項的契約方式,更使這種形式正義的制度取向獲得了程序上的體現。而且也在國家文化行政與各類公共文化服務部門之間建立起新型的紐帶關系,進而能夠使國家文化政策得以廣泛而有效地推行。
美國學者科特勒曾經指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西方國家的博物館、音樂廳、公共圖書館和交響樂團等非營利組織也不得不在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和國家基金資助兩方面展開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也被引入國家的公共文化行政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經營管理之中,并在行政管理的理論研究中提出了行政決策的有效性原則。
文化來自于人民,必須服務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文化建設與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緊密結合起來,不僅體現了文化事業發展以人為本的特征,而且凸顯了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本質。中央政治局專門開會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對人民群眾文化精神生活的極大關心和高度重視。鑒于對西方國家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歷程的分析,關于建設統籌公共文化體系,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貫徹落實。
一是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始終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原則。
文化工作歸根到底是群眾工作,因此要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緊緊把握先進文化方向,加強文化市場監管,規范文化市場秩序,為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把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尊重人、理解人與關心人結合起來。善于總結基層和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善于運用群眾的語言,使群眾看得懂、聽得進,更具有親和力、感染力。
二是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堅持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
首先,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其次,公共文化建設要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廣泛吸引群眾參與。再次,面對新的形勢,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本著“社會文化社會辦”的原則,面向市場辦文化,面向社會辦文化,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著力于把重心放在農村。農村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農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質狀況,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就全國而言,多數農村的文化事業發展滯后,存在的困難較大,如果不用先進文化去占領農村陣地,封建迷信、黃賭毒等腐朽落后文化就會去占領,因此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非常重要。首先,要大力加強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設,以鄉鎮文化站為龍頭,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其次,要進一步優化基層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形成融宣傳教育、信息服務、科學普及、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等于一體的文化中心。再次,多舉辦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多提供群眾普遍歡迎的文化服務,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全社會文化生活質量。
四是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刻認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有重點分階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抓緊抓好。
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標。我們既要獨立自主,有想法有創新,統籌全局,這就需要我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城鄉一體統籌考慮,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對于促進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