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伯晶
作為音樂文化藝術重要形式之一的歌唱藝術,是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發展始終伴隨著社會的進程,它既受著社會進程的制約,同時又對社會的發展產生著獨特的影響。
中國的歌唱藝術的現狀是怎樣的呢?有人說只有一種科學的發聲方法加上民族的語言和風格,就是中國的歌唱藝術。也有不少的專業人員和群眾則在媒體的影響下,將其分為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通俗唱法三種唱法。還有人認為中國當代的民族聲樂應借鑒西洋的傳統歌唱的優長,并同我國的民族藝術民族語言相結合,使中國歌唱藝術的技法與風格不斷開辟新的境界。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形成自己的民族聲樂藝術形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說到歌唱藝術,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意大利,意大利的歌唱方法確實科學,它最早在歐洲為人們所接受。比如法國、俄國就是把這種好的、科學的方法拿來,再結合自己的民族語言、音樂風格終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創造了自己聲樂流派,你聽到他們演唱自己民族歌劇和歌曲時,就會發現那絕對是美聲(按國內慣常分法稱呼),但又是絕對的民族——民族的風格、民族的感情、民族的氣派。再如韓國、日本的歌唱藝術,近些年來發展得也很迅速,當他們字正腔圓,近乎完美地演唱《阿里郎》或《櫻花》時,你能說他們是因采用了科學的方法而失去了自己的民族風格嗎?所以說,時代發展到今天,科學的歌唱方法已不再單單指的是意大利人的歌唱了,它已經為全人類所接受并在很多地方“本土化”了。因此,我們大可不必為形式所拘,要踏踏實實地改進自己的不足,以多元化的融合性去整合一切優秀的東西。這樣才能真正形成自己民族的風格,并創造出自己聲樂學派,中國的歌唱藝術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世界聲樂藝術的發展經歷三個時期:即1885 年以前,是“憑感官的直觀技術訓練時代”;1855 年,瑪·加爾西亞(子)發明了喉鏡,世界聲樂藝術開始進入了科學的新時代——“聲樂藝術與人的生理研究相結合的時代”;到了1938 年,卡·依·西肖爾發表《音樂心理學》,世界的聲樂藝術進入了“與人的心理研究相結合的時代”。綜上可以看出,聲樂發展是從單一的聲樂技巧時代到聲樂生理時代和新興的聲樂心理時代。正是這三個時代奠定了聲樂藝術的支柱學科體系。所謂支柱學科,即構成了聲樂藝術最重要的起骨干支撐作用的學科,它是由聲樂技巧學、聲樂生理學和聲樂心理學三門學科組成的。
歌唱從生理學的角度可以看出,是一種制造樂器和演奏樂器的過程。這種樂器的特殊性就是與生俱有的人的自身“樂器”——嗓音、共鳴、呼吸動力及語言四個部分。呼吸是動力,氣息沖擊聲帶發出聲音,這聲音只有經過打開的共鳴腔體把它加以擴大和美化,才能形成動聽的聲音。歌唱技巧學是聲樂藝術的核心,是專門研究形成歌唱技能、技巧的學科。歌唱的肌體運動是形成歌唱技能技巧的重要因素。很多聲樂教育家都把聲樂技能技巧概括成兩個字——“動作”,我認為頗有道理。聲樂學習的初期,學習者必須要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動作),應該怎樣做(動作),這就是形成歌唱技能技巧的基本方法。
歌唱生理運動動作的監督是屬于歌唱心理范疇的,它是歌唱者自覺監督自己的歌唱運動的具體表現,是歌唱者預期目的的心理過程,是歌唱技能和技巧形成的重要因素。歌唱運動動作監督是對歌唱和發聲中的肌體運動動作的準確性的監控,它體現了歌唱發聲是由生理的運動和心理對生理運動動作的監控的相輔相成的關系,是歌唱技能技巧形成中的生理運動動作的心理控制過程,屬于歌唱心理學的歌唱運動心理的研究。
從歌唱運動的視角來研究聲樂、發展聲樂,運用行為心理學觀點,把聲樂生理學、聲樂技巧學、聲樂心理學科學地融為一體,改變了聲樂教學中的從生理機能到生理機能,從聲音技巧到聲音技巧的口傳心授式的,缺少科學手段的聲樂。從歌唱運動視角開發三位一體的聲樂教學,既強調發聲的生理運動機制,又強調發聲的心理控制活動,并以此結合構建了一個有技巧性的歌唱的協同運動的“工程”,即形成三者的有機融合。在“工程”建設上,既有聲樂實踐積累又有聲樂理論的指導的雙軌的劃分,并以此建立了以心理監控歌唱的生理運動,以形成具有技巧性歌唱的三位一體的融合性聲樂實踐模式。近來,音樂界和社會上普遍接受的是三種唱法的劃分,無疑是將美聲與民族唱法歸屬在傳統聲樂之中,事實上,三種唱法的劃分也有爭議,在實際的聲樂演唱的吸收、借鑒、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中,三者之間也越來越顯露出共通并趨于融合的特點。它們的邊緣界線逐漸消彌。從曲目上已無法劃分界線了。從聲樂演唱看,吳碧霞又是典例,對于吳碧霞的“跨界”演唱,至今還有很多爭論。但是,吳碧霞在她關于“魚”與“熊掌”如何兼得的論文中的最后一句話“唱什么像什么”短短的六個字,就闡明了聲樂表演的藝術真諦。對吳碧霞這種不設藩籬,不畫框線,掌握多種風格、多種演唱手段的探索,專家和觀眾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所以說現在的三種唱法之說越來越模糊,它所體現的是三種風格。演唱什么風格的歌曲就有什么樣的“味道”,即唱什么像什么。這正是聲樂發展的趨向,這也說明了我國的聲樂藝術發展到了一個多元化、多種風格的相互吸取優長的新的融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