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河北省秦皇島市燕山大學附屬中學秦皇島066004)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一切的開始,始于興趣。只有當學生的興趣被最大限度的激發,使得他們去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可如今,一些教師與多數學生仍然把信息技術課程認為是電腦操作課,他們認為只要操作好電腦了,會掌握一些軟件了,便認為是上好了信息技術課了。而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理解成為對計算機的興趣。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發展,一些流行軟件,聊天工具和網上購物,網上沖浪等迅速普及,對學生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幾乎沒有學生不喜歡電腦,卻很少有學生真正意義上喜歡信息技術課。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們應該研究原因,采取一定措施,改變這種局面,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
舊有的教育教學思想已經不再適應現階段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時代的需求。作為信息技術教師,首先應該轉變個體的教育觀念。教師應該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訓練和灌輸的工具,一個成功的教師不單是上好一節課,還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具有創新精神。
電腦知識的更新,可謂日新月異,讓人目不暇接。即使今天教授的是今天最新的東西,可能明天就成了過眼云煙。但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敏感度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才是最需要信息教師做到的。教師不但要做到具有創新能力,還要對學生的創新精神給予鼓勵,使得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
信息技術課早已成為必修課。要讓學生認識到,修習這門課程,不單單只為了應付考試。會使用QQ等聊天軟件或瀏覽網頁、使用殺毒軟件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不等同于具備信息技術處理能力。會操作幾個軟件絕對不足以應付信息化社會的今天。正確、有效、迅速的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的鑒別信息的真偽、創造性的處理和加工信息,將是社會所有成員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并受益終身。
信息技術課,一定不要照本宣科,課程的內容其實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達到培養信息技術素養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完成教學內容,很多學生上著上著課就覺得枯燥、味同嚼蠟,久而久之就失去對這門課的積極性了。
信息技術課程是具有靈活性、實踐性、綜合設計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大膽的進行教學設計。也可以在某個章節讓學生親自當“教師”體驗教師的感覺,從學生的視角,以學生最感興趣的出發點開始“教”與“學”。還可讓學生從網絡上下載一些優秀的作品,大家共同鑒賞,總結出作品的優點,一起討論作者是怎樣實現這些功能的,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與創作能力。
在講到《硬件識別》這一章節時,單純按照圖片或者實物展示電腦器件的這種方法已經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我就在機房的兩個位置設置了兩個具備“家”的氛圍的場景。并在兩個“家”中各放置一臺電腦。有了這種情境,學生感覺到新奇又親切,學習興趣在關注與好奇中漸濃。隨后將兩臺電腦分別“拆箱”,大家發現到,這兩臺電腦一臺配置非常低,一臺配置則高些。我讓學生觀察兩臺電腦主板上的器件在形狀、外觀上有什么區別。比如過去的硬盤采用的數據接口標準與如今流行的SATA接口在外形上有何區別,再介紹傳輸數據的速度上的區別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設置如下情境:如果把兩個“家庭”的機箱中的配件進行下交換,兩臺電腦兩種類型的主板能不能支持對方電腦上的各種插卡?能不能隨意增加內存容量進行升級?此時再進行分組討論。學生由于家中都有電腦,學生為了提高各種軟件游戲的運行速度,自然對電腦升級的事情更感興趣,于是大膽發言踴躍討論,此節課程達到良好的效果。
當然,教學情境要設計的合理有價值。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為此,第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以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情境創設還要具備形象性,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我們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首先應該是感性的、可見的、摸得著的,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華。
在講“加工表達信息”這一單元的“制作電子作品”這一節,我先問學生有沒有心目中最向往的國內旅游圣地,必然會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然后再問學生想不想領略異域風情,這次學生們的歡呼聲更大了。緊接著,我展示了我制作的一個用Windows movie maker 5.0版本這個軟件制作的一個電子相冊。采用的素材是一個朋友在互聯網上面發布的,他利用一周時間慢慢領略日本北海道的一系列精彩照片。通過這個軟件的特殊處理,做成了具有多種的變化效果的電子相冊。用單反相機拍出的北海道照片也很吸引人,圖片中既有“和風”風格的小物件,又有大氣的歐式建筑。紅色的落葉,寂靜的異域馬路,學生仿佛真的到達了日本這個神秘的國度……通過這個小的電子作品,學生不但對單反相機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這個如此簡單易操作的軟件的強大功能所震撼。學生的課堂情緒達到了高潮。這個時候,我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圖片,按照各人的喜好,制作好的電子作品。下課后,學生仿佛意猶味盡,我則適時布置了新的任務——利用這個簡單的小軟件,還可以回家加工用數碼攝像機拍攝的視頻信息,將視頻文件分割剪輯。至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最大限度的激發了起來。
上機操作是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教學的一大特點。通過上機操作,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馬上付諸實踐,手腦并用,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習的興趣,容易形成較好的學習氛圍。但是組織不成功的上機操作,會使學生學習熱情逐漸冷卻,直至索然無味,與教學設計的初衷背道而馳。如何使學生維持很長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明確上機目的,才能有地放矢,提高學習效果。如果上機目的不明確,只憑新鮮好玩的心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隨大流兒”做一些跟別人相同相似的事情,這樣沒有課堂效果,學生亦沒有收獲。
任務驅動法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一個任務完成了,一個目標達到了,就會產生新的任務,并盡量使每個任務環環相扣,步步遞進。如果一個任務沒有完成,下面的任務也無法開展下去。比如,學習郵件的課程時,可以用演示法在教師機上演示如何收、發郵件。當學生掌握了知識后,將本堂課的作業內容布置成將上一堂的作業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發給老師。檢查作業的時候收到學生的郵件并完成的非常好,教師就回信提出表揚。這樣,任務驅動法使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好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留白就是講課不要面面俱到,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想象和嘗試的空間。有人可能認為,“講課要盡量多講,講的清楚,讓學生一次記住操作方法,不是更順當,少走好多彎路?”我認為不盡然。首先學生從這種課上獲得的知識是輕輕松松聽來的,不是經過動腦筋下功夫學來的,沒有思考,理解的不深刻,想必掌握的也不牢固,對信息素養的提高、信息技術的掌握不會有很大幫助;其次,這種“攙”學生“走”的教學方法,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真正興趣所在。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學習無味又無用。
于是在教學中,我會選擇適當的時機,比如一些簡單的操作,或者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在課堂上并不講解操作方法,留給學生通過自己思考或者多走“彎路”得出真正的結論。這種“留白”的教學方式,既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也體現了教學中的“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的教學理念。鍛煉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信息技術教師應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領會課改的精神和實質,通過不斷的鉆研與探究,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掌握這門終身受益的本領。
[1]陸宏,馮學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理論與實踐[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93~94.
[2]郭芳.中學信息技術課中基于任務的協作學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