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鋼
(寶雞文理學院歷史系 陜西 寶雞 721013)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幾次遣使要求日本稱臣未果的情況下發動了兩次對日本的侵略戰爭,中國史籍上稱為忽必烈的兩次征日,日本史籍上稱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由于諸多的主、客觀原因元軍慘敗。忽必烈征日戰爭是中日軍隊繼唐代白村江戰役后的第二次直接交鋒,也是日本在古代史上遭受的唯一一次大規模外敵入侵,因而對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忽必烈在征日戰爭失敗后,認識到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其內部存在著許多問題,因而他及時終止了第三次征日的準備工作,元軍從此基本上停止了大規模的對外作戰,蒙古人從“馬上治天下”變成了“馬下治天下”,以猛烈的戰爭維持統治的粗放式管理手段被以推行制度進行統治的精細化管理手段所代替,蒙古統治集團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夫爭國家者,取者土地人民而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業力農”。忽必烈修建城市、廟宇,制定法典、改革財政、推行教化、重用儒臣,推行一系化“漢法”措施,元代開始向全國安定的局面過渡。
忽必烈的征日戰爭改變了中國人的日本觀,在中國人心目中弱小、貧困、文化氣息差的日本居然打敗了橫掃天下的元軍,這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人對日本人的贊賞可以從南宋遺民鄭思肖以極其興奮的心情寫下的《元韃攻日本敗北歌》中看到。這也可能是元代對日本貿易始終采取十分寬大政策的原因。整個元代,日船往來幾乎年年不絕,為歷代日本商船來華貿易最為繁盛的時代,日船上不但裝有各式各樣的貨物,而且搭載了日本的文人和僧侶,回日本時又搭載了中國去日的文人和僧侶,文化的廣泛交流一直也未停頓過。中國文人和僧侶到日本,或去傳播佛學和儒學,或去汲取日本文化,或去逃避戰亂,著名的人物有一山一寧、清拙正澄、明極楚俊、竺仙梵仙等人,他們都受到了日本上下各階層的尊重和信賴,對日本文學、書法、繪畫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日本到中國尋求知識的人群中多為僧侶,他們被稱為“入元僧”,在史籍上留下姓名的有二百二十余人,著名的有雪村友梅、龍山德見、中巖圓月、鐵舟德濟等人,由他們傳入日本的不僅有大量佛經、經史、詩文等典籍,還有中國禪林和文士的風氣和生活方式。
對朝鮮而言,由于在忽必烈征日戰爭中充當了戰略基地的角色,使朝鮮完全喪失了獨立地位,此時的朝鮮王朝——高麗王朝變成了元的征東行省,高麗王變成了行省丞相。忽必烈征日戰爭后日本人對朝鮮非常痛恨,鐮倉幕府先后發布二次討伐令,準備對朝鮮進行征伐,最終雖未實施,但集結在九州一帶的武士及浪人,開始有計劃的對朝鮮乃至中國遼東、山東半島進行劫掠,參加劫掠的日本人人數多,劫掠次數頻繁,并逐漸波及到中國南部海岸,這就是倭寇的始端,以后演變成了長達數百年的“倭患”之痛。
首先是造成了御家人制的動搖。御家人是指履行了一定手續,歸附于幕府將軍的武士們。所謂的御家人制,是指將軍和御家人之間建立在封建道德基礎上的權利和義務,御家人要對將軍“忠”,無條件服從將軍的領導,要負擔將軍指派的軍役和公役。將軍要對御家人“信”,要保證誓死效忠的御家人始終擁有世襲領地,而且要根據戰功大小,分給新的土地和財富。
御家人制是鐮倉幕府取得統治權和維持統治的基礎。抗元戰爭后,由于抵抗的是外敵沒有得到新的土地和財富,幕府將軍又不愿拿出自己財物,使參加戰爭的眾多御家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御家人蒙受了沉重的軍事和經濟負擔,有些御家人為了彌補虧空,喪失了世襲領地,有些御家人為了彌補戰爭損失,在加緊侵占公有領地的同時,拒絕交納賦稅并加重對農民的剝削,這樣加劇了領主、地頭、農民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的矛盾直接威脅著社會秩序的穩定。
其次抗元戰爭前鐮倉幕府第八任執權北條時宗已經基本上控制了幕府權力,抗元戰爭中北條時宗統帥有方,指揮得當,戰后其威望達到頂點。北條時宗還利用抗元戰爭將嫡系親屬派往各地擔任守護一職,到鐮倉時代末期,北條氏占全國守護的人數已占到守護總數的50%。這樣使執權與幕府將軍和其他地方守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1285年發生了北條時宗岳父安達素盛和幕府權臣平賴綱之間爭斗的“霜月騷動”,受株連的御家人有500余人,使御家人對幕府的不滿更加強烈。
第三,抗元戰爭前日本的軍隊以將軍為總領,御家人以各自家族組成軍隊。抗元戰爭中由于擴大軍隊的需要,幕府招募了大量御家人的庶子參軍,打破了由御家人嫡長子一族組成軍事單位的制度,使幕府的軍事編制發生了根本變化,幕府維持統治穩定的重要基礎發生了動搖。
日本此時的軍隊構成雖然組織比較牢固,不易潰散但隊伍各自為戰,指揮不統一,偏重于一騎對一騎,一兵對一兵的單打獨斗(稱為“一騎付”或“一騎打”),戰斗過程中指揮不快捷,基本上無戰術可言,容易陷入混亂和無組織的戰斗狀況中。抗元戰爭后,日本人汲取了元軍的作戰方式,作戰思想得到了提升,改變了過去戰爭中單打獨斗的方式,戰法開始向集團式作戰演進,也開始使用各種戰斗火器,從而使日本軍隊的戰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四,鐮倉幕府內部的矛盾,給了京都的天皇和貴族重振皇威的絕好時機。1318年即位的后醍醐天皇主張以“君主之德”治天下,先后策動了“正中之變”和“元弘之亂”兩次意在推翻鐮倉幕府的活動,雖然兩次活動都失敗了,但其活動改變了長期以來人們輕視皇室的思想,不但給了皇族、貴族希望而且促使了地方守護大名及各地倒幕勢力的興起,1333年5月,鐮倉被攻陷,鐮倉幕府徹底滅亡。
此外,被日本人俘虜的幾千名元軍中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工人和專門人才,這些人留在日本,使日本的造炮、造箭、冶鐵、造船等等各種技藝和天文、地理等專門知識有了長足的進步。
可以看到,忽必烈征日對日本歷史最重要的影響在于促使了日本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加速了鐮倉幕府的滅亡。戰爭所帶來的人類各民族間的交流有時是非常巨大的,忽必烈的征日戰爭對中、日、朝三國的歷史進程均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對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忽必烈征日戰爭對中國史、朝鮮史和中、日、朝關系同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2.(明)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99.10
3.王金林.《簡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2
4.(日)井上清.《日本歷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10
5.(日)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務印書館,1980.4
6.趙建民,劉予葦.《日本通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