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紅
(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新疆 832003)
精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充滿活力和動力的源泉,更是一個國家創新和進取的軟實力。兵團精神是兵團人在半個多世紀屯墾戍邊的征程中形成的,它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退進取”為主要內涵。兵團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兵團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更是兵團組織得以擔當屯墾戍邊這一樣神圣使命的根基。
任何一種精神或者說思想、意識都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根基之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思想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人的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兵團精神是兵團各族人民在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
“歷史上,我國各個朝代都把屯墾戍邊當做開發新疆、鞏固邊防的一項重要舉措”。1可以說新疆的屯墾思想與實踐源遠流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新疆后,就開始了著手了新疆的建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于1954年成立,它作為一個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接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中央政府雙重領導,是一個準省級建制,擔負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的特殊使命。軍隊就地轉業開始屯墾戍邊的新征程,這是“中國2000多年屯墾戍邊歷史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2
新疆地緣上的劣勢使得兵團人一開始就面臨著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在戈壁灘上生存發展是擺在兵團人面前的最嚴峻問題。如何把沙漠變成綠洲良田并進行生產不僅需要兵團人的聰明智慧更需要艱苦創業的精神。兵團人在創業的過程中,秉承黨中央和國家的使命,把熱愛祖國融于兵團的偉大事業過程中。
盡管從根本上說,任何一種精神抑或說思想意識來源社會實踐,但精神或思想在實踐中產生后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反觀之,精神或思想都是有一定的思想文化淵源的,兵團精神有其文化的來源。
兵團精神是對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正所謂“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你,轉戰大西北,扎根在天山”。從井岡山到南泥灣再到大西北,革命精神隨著革命軍人這一精神載體的轉移而得以傳承。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都成為兵團精神的文化淵源。
由于兵團各師中有許多師,如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農一師、農二師的前身是三五九旅,因此兵團人都自稱是三五九旅的傳人,南泥灣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自然是兵團精神的組成部分。“兵團的前身,主要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南泥灣一邊戰斗、一邊生產,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南泥灣精神的三五九旅。兵團人以南泥灣精神作為傳家寶,并隨兵團事業的發展壯大而不斷繼承和弘揚。”3
兵團精神來源于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又是革命精神在屯墾戍邊偉業中的體現。兵團精神的凝練是隨兵團事業的發展,對兵團文化不短反思的結晶。20世紀80年代中期,兵團黨委提出了“兵團精神”的初步方案,“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旗幟,備戰邊防,生產建設,民族團結,艱苦奮斗,努力革命,奮勇前進”。繼而王恩茂提出了“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屯墾戍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奮進”。20世紀90年代末又提出“屯墾戍邊,艱苦奮斗,團結奉獻,開拓奮進”。最后兵團黨委最終確定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4
兵團人在50多年的屯墾戍邊的實踐中不僅創造的了豐富的物質文明,更創造了兵團組織的精神文明,從而激勵著一代代兵團人勇往直前,不斷開拓兵團事業的新局面。
兵團精神作為兵團文化的核心,體現兵團人的共同的價值觀,正是這種共有的精神成為團結各族人民的凝聚力量,進而成為推動屯墾戍邊的事業的精神動力。兵團精神反應了兵團人的利益訴求,“使人民有強烈的歸屬感、自豪感、內部之間相互信任、和諧、關心對兵團強烈的忠誠度,對組織的信賴,積極的參與,‘兵團人’已成為一個極具感召力的群體象征。”5兵團精神的感召力來源于兵團人的主人翁意識,這種種主人翁意識來源于兵團人的實踐兵團人不僅組建了兵團,而且發展壯大了兵團,不僅創造極大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豐富內涵的精神財富。從而兵團人就會對自己創建的組織富有強烈的歸屬感和信任感,一種成就的自豪感。
兵團精神作為兵團文化的核心,是兵團文化的彰顯,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兵團精神曾經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吸引新成員、宣傳自身、顯示獨特性等等6。”隨著時代的發展,兵團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兵團精神將繼續吸引更多的建設力量融入兵團,從而推動兵團事業的不斷發展。
兵團精神的內涵不斷被時代賦予新的內容。“兵團精神源于戰爭年代,產生于建設時期,是兵團人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用血汗凝結成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7,故而,兵團精神是時代與歷史發展的產物,反應了時代與歷史的特征。弘揚兵團精神,必須適應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必須賦予兵團精神新的內涵。
第一,兵團精神是屯墾戍邊的事件產物。來源于屯墾戍邊的也服務于屯墾戍邊。因此要賦予兵團精神新的內涵,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審視兵團精神的基礎,即給“屯墾戍邊”以新解。傳統的屯墾戍邊觀念,主要是建立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屯墾主要(或全部)是開地種糧,聚集糧草;戍邊主要是守衛邊防,打擊入侵之敵鎮壓叛亂”。821世紀隨著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屯墾不僅要農業現代化,而且要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促進兵團的現代化的發展;戍邊不僅要武力威懾,而且要樹立全方位戍邊的新觀念。
第二、愛國主義也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歷史情境的發展變化會被賦予豐富多彩的內涵,它始終與與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連。愛國主義是基于公民意識而生成的強烈民族認同感與國家歸屬感,它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對于兵團人而言,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愛國主義中永恒的主題。同時,愛國主義必須體現在投身于新疆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的建設和發展中,實現新疆地區的小康和社會的和諧。
第三、在市場經濟下,無私奉獻受到巨大沖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講求無私奉獻并非是不求回報,二是要“勇于奉獻、甘于奉獻、樂于奉獻”9,兵團事業的發展最終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兵團人的付出必須給予回報,只有滿足兵團人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兵團干部職工“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10才能使兵團事業后繼有人。
第四、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兵團經濟也得到很快的發展,但不能因此而鋪張浪費,應該根據黨的十七大的要求,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節約型社會。
第五、開拓進取。開拓進取不僅反映了要把兵團的屯墾戍邊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同時又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兵團精神新的內涵。這是兵團精神充滿旺盛力和活力的法寶,體現了兵團精神的開放性。它要求我們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環境下不斷探索兵團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不斷推動兵團事業的發展,擔負起兵團秉承的歷史使命。
一言以避之,只有不斷賦予兵團精神新的內涵,兵團精神才能得以傳承與弘揚,而兵團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乃是兵團得以秉承屯墾戍邊這一使命的持久動力。
[1]王崇久,等.兵團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
[2]王崇久,等.兵團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3
[5]王崇久,等.兵團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4
[6]張振華,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9:196
[7]張振華,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9:197
[8]張振華,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9:195
[9]王崇久,等.兵團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58
[10]、[11]王崇久,等.兵團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59